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耶稣也有成长过程的新依据

(2017-09-25 15:56:46)
标签:

通心

先知

耶稣

分类: 与耶稣通心

         不管你是否有某种宗教信仰,你是怎么看耶稣的呢?你认为他也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吗?

    关于佛陀、耶稣也有一个成长的过程,这是我的新书《与先知通心》的重要论点之一。宗教对话,是我目前最感兴趣的主题之一。我认为,宗教对话的一个前提,通心的理念和愿望的普遍化。

       我在多年之前,就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2004年我有幸会见、采访了韩德力神甫(著名天主教神甫,台湾南怀仁基金会负责人),我们度过了愉快的一个下午。我们谈话的主题就是关于耶稣。其中包括以下的对话:


 一、耶稣一直在成长


      韩德力神甫:耶稣是人和天主,是天主派下来的,但他一定是有成长的过程,才有一个成熟的智慧,30岁再去传教。《圣经》里有一句话,他说:“我的时间还没有到。”所以他一定有一个这样的成长。有的人认为,像你所说,他在30岁之前,到过什么地方受到启示……这个没有任何记载。但是耶稣是人与天主,就有一个人的成长、成熟的时期,天主的智慧才能够显现出来。有一些故事,《圣经》有记载说,耶稣小的时候怎么样怎么样,……他有相当的智慧,人们感到很惊讶,但即使如此,他也是要成长的……

      许金声:能不能说耶稣在被钉在十字架上后,他仍然继续在成长?因为在这个时候仍然曾对天主产生了怀疑,他呼喊:“天主,你为什么抛弃我?”

        韩德力神甫:这就是他的人性,他也是一个人。人最大的痛苦就是这种寂寞,是不是天主离开了他?当时他有了这种人的感觉。

        许金声:也就是说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至少是作为一个人还在不断地成长?

         韩德力神甫:对。他受的这个痛苦,跟一个人受的痛苦是一样的。哎呀!你能够有这样的思想……

     (韩德力神甫在这里暂时地停了下来,似乎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下。我感到他这时是在体会我的什么状态。下面,我也把话题转到他自身。省略。)

   佛陀有一个心灵成长的过程。关于这一点,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争议。佛陀在成佛之前,经历了学习、长大、恋爱、结婚、生子等过程,后来又是六年的苦行生活,最后在菩提树下悟道。耶稣是不是也一个心灵成长的过程?这似乎有比较多的不同意见。也许有人会反对说:耶稣从一开始就是神。这种说法不够清晰。如果是说耶稣只是神,那么就否定了关于“神人二重性”的比较普遍共识。如果说耶稣一生下来就具有“神人二重性”,那么这正是我想说的更清楚的问题。我的看法是,耶稣同时一开始就具有人性和神性,但他的神性是随着成长逐渐开发和展现的,我们在《圣经·新约》里可以看到耶稣这一过程,他并不是一开始就达到了以后能够传教的那个高度和深度的。

关于耶稣也有成长过程的新依据

约翰·保罗二世会见韩德力神甫。约翰·保罗二世(1920年5月18日-2005年4月2日),他是史上第四个被冠上伟大(the Great)头衔的教宗。教宗方济各于2014年4月27日,将其和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同时册封为圣人。


二、关于耶稣也有成长过程的新依据


    最近我发现,这种情况也可以在《圣经·旧约》里得到印证。例如,《圣经·旧约·以赛亚书》里:“因此,主自己要给你们一个兆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就是上帝与我们同在的意思)。到他晓得弃恶择善的时候,他必吃奶油与蜂蜜。因为在这孩子还不晓得弃恶择善之先,你所憎恶的那二王之地必致见弃……”(《圣经》新标准英汉对照版,第1045页,中国基督教协会,1995年。)

   以赛亚是《圣经·旧约·以赛亚书》的作者,《圣经》中重要的先知。他生活在公元前8世纪。在其生活的年代以先知的身份侍奉上帝(耶和华)。其名字含义就是“耶和华拯救。据说,他是忽然出现,不知从何处来,最后他没有经历死亡就直接被神接去,故被称之为上帝的代表。他在上面那段话中预言了耶稣的诞生。其含义包括:

       1、“必有童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就是上帝与我们同在的意思)。”

   2、此人在孩子时期,有一个“弃恶择善”的成长过程,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晓得弃恶从善”。

   所谓吃奶油与蜂蜜,是什么意思呢?奶油是富有热量的东西,而蜂蜜是最甜的,而且含有丰富营养。它们共同食用,象征得到了最好的滋养。

   这些滋养,是耶稣能够“弃恶择善”,迅速成长的基础。我的上述看法,也许有人持有类似看法或者同样看法。由于我没有看到这些论述,姑且说这是我认为的“关于耶稣也有成长过程的新依据”。这一看法,与下面《新约》的记载是不矛盾的:

   《路加福音》第二章:孩子渐渐长大,强健起来,充满智慧,又有 神的恩在他身上。每年到逾越节,他父母就上耶路撒冷去。 当他十二岁的时候,他们按着节期的规矩上去。守满了节期,他们回去,孩童耶稣仍旧在耶路撒冷。他的父母并不知道, 以为他在同行的人中间,走了一天的路程,就在亲族和熟识的人中找他,既找不着,就回耶路撒冷去找他。 过了三天,就遇见他在殿里,坐在教师中间,一面听,一面问。凡听见他的,都希奇他的聪明和他的应对。他父母看见就很希奇。他母亲对他说:我儿,为甚么向我们这样行呢?看哪,你父亲和我伤心来找你! 耶稣说:为甚么找我呢?岂不知我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吗?(注:或作岂不知我应当在我父的家里吗?他所说的这话,他们不明白。他就同他们下去,回到拿撒勒,并且顺从他们。他母亲把这一切的事都存在心里。 耶稣的智慧和身量(注:或作:年纪),并 神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齐增长。

   这是关于耶稣童年的最后一段说法。

   所谓“孩子渐渐长大,强健起来,充满智慧”,“过了三天,就遇见他在殿里,坐在教师中间,一面听,一面问。凡听见他的,都希奇他的聪明和他的应对。”这些话,都显示了耶稣不同凡响的迅速的成长。他似乎在一个不断学习、消化、独立思考的过程中。不过,从通心理论的角度看,我在想:12岁的耶稣,应该很懂事了,他为什么不与父母沟通更通畅、明白一些呢?例如:1、他告诉父母逾越节完了后要留在圣殿。2、更详细地告诉他们自己对上帝的理解。

    关于耶稣也有成长过程的新依据

(耶稣在圣殿)

    三、这种看法有什么意义?


   我认为,就是这种看法,至少就我来说,使耶稣与我更加亲近而不是更疏远,是一位更可以用我们自己的生命来学习的榜样。这一看法,与是否相信玛利亚圣灵感应受胎、耶稣复活等无关。也就是说,是否相信,都不影响这一看法。

   另外,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至少缩小了)一些不同宗教的分歧,可以使基督教、天主教等有一个共同的基础更能够与佛教、道教等对话。

   例如,我们可以认为,佛陀、老子等有一个成长的过程,都具有“神人二重性”。所谓“神人二重性”不过是指人既有人性又具有神性而已。(注意:人有神性与人能够成为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更进一步,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神人二重性”,只是“神性”的部分远远没有开发出来而已。

   还有一个重大的意义就是,它增加了我们向先知学习,不断成长的信心……

   信仰更深刻的本质是通心,而不是崇拜、依赖……

    关于耶稣也有成长过程的新依据

(老子)

关于耶稣也有成长过程的新依据
(佛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