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3月,在苏州召开了一个“佛教教育研讨会”。一篇署名为“宏律”
的论文《僧教育漫谈》,受到了与会的僧人、专家、学者们的好评。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位女性僧人,即老百姓说的“尼姑”。
作为对宗教问题有浓厚兴趣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者,我也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佛教的会议,充满了好奇心。
会议的最后一天,宏律法师发了言。她面容端庄,神态安详,表达清晰。说话时语言简洁,声音不高不低,不紧不慢……由于宏律法师是与会者中唯一的比丘尼,自然也引起了我的注意。她的发言,涉及到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比丘尼在佛教中的地位问题。这个问题一提出,当场就引起了与会者较强的反响,会场气氛,又热烈了一些……
我们所居住的地方相距不是太远,一次在路上相遇,我提出能不能采访她。第一次与比丘尼交流,正担心这一要求是不是一点冒昧,结果她非常大方地同意了。会议结束后,我有幸两次和她长谈。
她今年28岁,在19岁时出家,出家前正在读大学一年级。她先是在广州一个庙里当了两年比丘尼,后来考入了福建的一所佛学院,毕业后,留在该学院任教。
在采访的过程中,她有问必答,十分坦诚,使我感悟到一种特殊的境界。她的回答清晰准确,恰到好处。在谈话时我不由得想:如果不出家,她会是一位贤妻良母,至于职业,不管干什么,也绝对不弱于一般人。
我问:“为什么一定要出家,当居士也可以呀?”
她回答:“出家与居士有很多区别。尤其是女性,如果不出家,就会常常受到骚扰,出家后就不会了。另外,过纯粹的宗教生活可以很快达到清净的境界。”
读者一定会猜想,正当青春年华,她为什么要出家?是不是谈恋爱受到了挫折?我也问了这个问题。回答出乎意料:她从来没有谈过恋爱,也不想谈恋爱。她在解释出家的原因说:“我从小就喜欢。根本上是善根受到了启发。也许还与遗传有关系。在我的爷爷辈,有两个出家人……”
《祝你幸福》杂志邀请我就“女性成功”这一话题写篇文章,我之所以会想到宏律法师,是因为我感觉到现在许多人关于成功的观念似乎太物质化、太表面化了。人们可以注意到,每当社会上出现一种什么热门职业的时候,人们总是一窝蜂地涌向那里。许多人在追求成功的时候,也不仔细想想自己究竟喜欢什么,到底适合做什么。记得一次某电视台招聘女主持人,报名处排起了长队,居然一下子来了几千人。尽管好些人只是形象好一点,会说普通话,文化素质以及其他素质都不行,也要去凑热闹。
当前,在年轻的女性中有不少“出国迷”。出国应该是一件好事情,但一些女性出国迷不是把精力花在考托福和GRE上,而是花在男人身上,因为她们认为这也是一条路。我亲自碰到过这样的事情:一位女性向我咨询:“为了自己的成功,能不能做出某些牺牲?”深入一问,原来她当时正在与自己所在的外资公司的老板同居。更有甚者,有的女性一见外国人就套近乎。她们往往还振振有辞:中国男人就是不行嘛!有人笑称她们是提前“加入了关贸总协定”,进入了国际大循环。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位来访者,她的问题是,她有一次经历使她感到十分憋屈、窝囊。她是一位出国迷,不久前认识了一位黑人,她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好处。谁知同居了几次,那位黑人就和他“拜拜”了。她很失落,打电话,意有谴责,对方反问:“你不是同意的吗?”
什么是女性的成功?成功应该是多元的。以前的女性的“成功”,只是看嫁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现在女性的成功,越来越多元化了,一个重要的趋势是,女性也可以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社会越发展,人们的观念越多元化。但是,按照一般的价值观念,成功不外乎可以分为职业和家庭两个方面。职业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但是,无论是从职业的角度,还是从家庭的角度,我们都不能够评判宏律法师的成功。难道只有那些看起来很风光的职业才存在女性的成功吗?除了金钱、虚荣等外,是不是还要考虑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成功,是不是还应该包括心理和人格达到一种良好的状态呢?正如《圣经》所告诫:如果一个人得到整个世界而失去自己的灵魂的话,这个世界又有什么用呢?
自我实现理论从总体人生的角度看成功。所谓成功,就是人的潜能的发挥。人们的潜能各有不同,发现和认识到自己的潜能,并且把它们挖掘和释放出来,这就是成功。如果一位女性适合做尼姑,那么做尼姑也是一种成功。
在成功的道路上,最大的障碍不在外部世界,而在自身。其中,虚荣心是一个相当可怕的敌人。适当的荣誉感当然是必要的。但是,人性是脆弱的,稍不注意自我就开始膨胀。我们总是需要把自己与他人比较。他人比我们强,我们感到难以平衡,甚至夜不能眠。他人比我们弱,我们就感到欣然,甚至幸灾乐祸。
自我实现一个重要的含义是对自己具有最大的接受性,真正认清楚自己是谁,适合做什么。认清楚了这一点,就不再为与他人的比较而苦恼,更不会在乎他人怎样说自己。
什么是成功?如何衡量自己是否成功?
我忽然想出一句有点极端的话:
真正的成功,就是不再嫉妒别人的成功。
(发表于2000年《祝你幸福》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