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莉莎的丰采
(2016-07-01 20:50:20)
标签:
特莉莎天主教洒脱 |
分类: 与大师们通心 |
——采访英木兰修女
许金声:利玛窦当年就是在这个教堂传教?
英木兰修女:是的。利玛窦最早住在这里,而且也死在这里。中国教会没有把利玛窦、德莉莎修女的精神没有继承好,如果继承得很好,中国的教会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
许金声:德莉莎修女来中国时是您接待的吗?
英木兰修女:对。
许金声:能够将德莉莎修女来北京的详细情况讲一讲?
英木兰修女:德莉莎修女是85年1月份来中国的。当时非常冷。我负责接待,有幸和她呆了4天。
她一下飞机,我们都感觉非常奇怪,我们都穿的是大衣、厚厚的毛衣,她却穿的是薄薄的会服,黑黑的粗糙的毛衣,因为印度天气很热,脚底穿的是凉鞋,就这样就来了。
当时,她一下飞机,就向我们走过来。迎接她的人有主教、神甫、我以及其他人。
我把自己的大衣给她穿上。她走了以后,我就把这件大衣就保留下来了。人去了,这就是圣物了。(笑)
在北京的这几天,会见德莉莎修女的还有康克清、邓朴方等人。
许金声:这四天她都做了些什么?
英木兰修女:每天早上,她起得很早,来这里参加弥撒。然后是早点。白天活动……晚上就回到自己的房间。我陪她看了天坛,但是没有陪她去长城。据说她去长城的时候她非常高兴。她来的目的想在中国创办慈善会。但她说中国现在还不需要她。
许金声:晚上有人去采访她吗?
英木兰修女:没有。1985年我国还不很开放。没有人关注这些。
许金声:您对她有什么深的印象?
英木兰修女:她来了后提出想住教会。但是,由于教会不能够住。她就说:我要住最简单、最简单的宾馆。后来,我们给她在党校附近找了一个普通的中等的宾馆。
由于天冷,我们后来给她买了羽绒服、棉鞋。从衣着这一点来看,她显得非常有信心,一身轻。相信走到哪里都会有安排。她没有任何担心。相信一切都有上帝安排。她非常热心祈祷,这一点很感动人。
许金声:她关于中国和中国文化提了什么问题吗?
英木兰修女:没有。她很少提问题。
许金声:我很想知道,到中国来她最关心什么问题?
英木兰修女:她最关心在中国开展慈善事业的问题。
许金声:你当时问她什么问题了吗?
英木兰修女:没有。当时这个那个的有一些规定。另外一个是我没有经验,那是我第一次搞接待。那时是1985年。国家不够开放,另外我也还不够开放。
许金声:留下照片了吗?
英木兰修女:应该有。回去以后她还写了信,这信现在还保留着。
英木兰修女:这次是香港的一个银行家陪她来的,所有的费用都是他付的。
许金声:你对她还有什么印象?
英木兰修女:她对信仰任何宗教的人都尊重。她救济人不考虑信仰,不管是佛教、伊斯兰教、还是印度教的,她都一视同仁。她相信天主的救恩是普世的,不局限于一个宗教之内。以前罗马梵蒂冈认为“教会之外没有救恩。”现在也改了,要尊重任何宗教,包括无神论,——它也是一种信仰。也要尊重。
许金声:这里涉及到宗教宽容的问题。——我认为任何有形的东西都是有限的,包括《圣经》。你说呢?
英木兰修女:天主教、基督教和东正教的《圣经》有不一样的地方。1300年来通过了多少多少的传抄。传抄的过程中肯定有误差。文字也多次转换,从阿拉美文,希伯莱文、拉丁文……
许金声:你是怎么做修女的?
英木兰修女:我是在修女身边长大的,从小就受影响。
许金声:做修女与性格有关系吗,是不是某种性格适合做修女?
英木兰修女:也不一定。例如,香港有一个修女,很活跃,在国外表演《红楼梦》。所谓“修女也疯狂”……
(后记:这个采访,我感受最深的特莉莎修女的那种洒脱。行万里路,到北京,居然穿得很单薄,一双拖鞋就来了!——有人也许会提出质疑:这是不是对气候情况不了解?是不是不善于照料自己?这样不算使他人增加麻烦了吗?我认为,这恐怕主要原因是太忙了,甚至没有时间了解气温问题。正如这句话:“有所为有所不为吧”?她并不认为穿着是什么重要的事情。一切有上帝在做工,“车到山前必有路”。——而在英木兰修女身上,我既感觉到了信仰的虔诚,又感觉到了心态的开放。在采访过程中,不断有电话打来。她说都是一个党校的研究党史的教授打来的,他得了精神病。现在正住医院。尽管她似乎不太愿意接这样的电话,但她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耐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