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时匮乏的根源
(2016-03-14 17:41:54)
标签:
独处匮乏 |
分类: 活出最佳状态 |
独处时的状态,可以分为“充实性独处”“维持性独处”以及“匮乏性独处”。“匮乏性独处”状态是最差的一种独处状态。当一个人的需要满足层次还没有进入自我实现的时候,或者说,自我实现还没有成为他的主要动机的时候,如果他在独处,他在独处时的状态很容易是匮乏性的。也就是说,匮乏性独处是由基本需要的满足情况决定的。在当今社会,匮乏性独处还是普遍的现象。
1、生存性的匮乏独处
如果一个人的生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包括肚子饿了,或者身处比较危险的境地,又是一个人独处状态,就会感到极度恐慌,情况紧迫,需要马上解决。
2、安全性的匮乏独处
如果一个人的安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缺乏安全感,又是一个人独处的状态。就会感到孤独、恐慌,需要马上解决。
3、归属性的匮乏独处
如果一个人的归属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又是一个人独处的状态。情感脆弱,甚至像小孩一样,想要归属某种人际关系。人在人群中,甚至是与亲人、配偶在一起时,同样也可能意识到没有人理解自己,接纳自己、关心自己,这个时候也可能有匮乏性的孤独感。
4、尊重性的匮乏独处
如果一个人的尊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又是一个人独处。由于自我价值没有得到体现、表达、肯定而感到孤独。这种孤独实际上是一种自尊需要的匮乏状态。
某男大学生学员叙述:放暑假,回了老家,父母在外地上班,家里只有外公、外婆。晚上,他们在看他们喜欢的电视剧。我已做完作业,特别想干点什么自己喜欢的事情。想看电视,但又不想和他们一起看,因为他们看的,自己不屑于看,想出去找同学,但天色已经晚,不方便。所以,只好一个人呆在房间里看书。
只有当一个人的需要满足是在自我实现的层次上,也就是说,他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已经得到一定的满足,他在当下关注的热点是如何进一步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时候,他在独处时才很容易进入充实性的独处。——即使当下他并不想独处,但由于此时没有适当的人可以交往,他也不会一味去寻求交往,他会很快静下心来独处,而且很容易发展为充实性独处,有所成长或者有所创造。
如果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已经有一定的满足,他当下的动机是集中在满足尊重需要,这比较好办。
如上述某大学生学员,他一个人呆在房间里看书,如果他能够发挥自己的意志力,集中注意力,坚持看下去,也许他就能够逐渐进入充实性的状态,有所收获。获得他人的尊重,首先是通过自己尊重自己来达到的。自己尊重自己,也就是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