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人格三要素理论

(2016-02-24 19:33:22)
标签:

人格力

心理素质

分类: 什么是全人心理学

一.什么是人格三要素?


    自我实现理论是马斯洛的一个贡献。马斯洛在晚年看到了自我实现理论难以解释的一些矛盾,例如,在基本需要满足之后,不少人并不追求自我实现,而另外一些人,却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倾向,人与人之间在自我实现上有很大区别。对于这个问题,马斯洛的解决办法是,他将那些“天生就具有更强的自我实现意识”的人称为“生物精华”(Biological  Elite)。其实,我们可以更详细地从人的心理素质的角度来进一步地解释这一难题。

   决定自我实现的因素不外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环境因素,一类是个体自身因素,而在个体自身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个体的人格三要素,即三种人格力量:智慧力、道德力和意志力,它们属于人类的基本心理素质。人格三要素理论,是一种关于心理素质的理论。(注:关于人格三要素理论,详见拙著《人格三要素改变命运》)马斯洛所谓的那些“天生就具有更强的自我实现意识”的“生物精华”,也可以看成是人格三要素强大而平衡的人。

    如果我们说,个体所处的大环境是一时难以改变的,小环境还有一定的选择余地,但小环境如何选择呢,不是也要靠人格力的调动和发挥吗?

      三种人格力各自具有特定的含义。

        1.什么是智慧力? 

    我曾经在《走向人格新大陆》中这样下定义:“智慧力是指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的能力。所谓‘有效’,是指有助于人们正常地满足需要,让需要的满足向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的能力。”(许金声:《走向人格新大陆》,1988年,工人出版社,第138页)

    所谓加工有两大类:

    工具性的加工和艺术性的加工。根据这两种加工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智慧力量进一步分为“工具性智慧力”和“艺术性智慧力”。

    其中,工具性智慧力可以直接增加控制外界和改变外界的能力。

    艺术性智慧力虽然不能够直接增加控制外界和改变外界的能力,但是它可以通过对人的状态的调整来达到这一目的。

       在我国,“非智力素质”概念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学者已经意识到了在人的活动中除了智力外,其它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但是,非智力因素的提法仍然没有摆脱“智力中心论”。所谓“智力”和“非智力”这种划分意味着首先对智力的特别关注。

     关于非智力因素有这样一个定义:

   “非智力因素就是不直接参与但却制约着整个智力或者认知活动的心理因素”(丛立新,1985;吴福员,1986;杨宾1987)(转引自林崇德、辛涛:《智力的培养》,第262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这一定义本身就暗含着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意思。智力中心论的背景是科学主义的影响和片面智慧力量型人格的大量出现。其实,人格素质是很难比较重要性的,就像人很难比较究竟是眼睛重要,还是耳朵重要一样。

       

    2.道德力

 

    关于道德力,结合我在《走向人格新大陆》中曾经下的定义,可以修改如下:

   “所谓道德力,是个体对于自己、他人、人类、自然、以及存在本身的真诚态度,以及关于这种真诚态度的体验能力和表达能力。”

 (参阅许金声:《走向人格新大陆》,第144页,工人出版社,1988年)

    一个人对于自己、他人、人类、自然、以及存在本身的态度越是真诚,以及对这种真诚态度的体验能力和表达能力越强,他的道德力也就越强。例如,一个人对待他人的态度越是真诚,他就越是能够做到“将心比己”,把他人看成是和自己一样的人,越是能够与人为善。

    道德力的基础是我们的“同理心”或者说共情能力。这种共情能力使我们超越“我——它”关系,建立“我——你”关系。道德力量不仅在人类范围表现,而且可以扩大到其他生物,乃至整个生态。一个人的道德力越强,他能够建立的“我——你”的范围越广。

     在真诚的情况下,我们具有最大限度的移情能力。真诚的人,能够认识到他人、甚至其他生物和自己一样具有价值。从而,他能够把自己需要满足的价值取向扩大到尽量大的合理的系统。

    对于存在本身的态度如果真诚,我们就会产生并且实施真正的“终极关切”。

    在人格三要素中,人们往往只重视智慧力,意志力次之,最不重视的是道德力。

    其实,道德力的作用是很大的。自我实现的人为什么能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这正是由于道德力量的作用。道德力的功能在协调。个人通过道德力的调节,可以减少内耗。所谓“充分发挥潜能”的实质就在于使内耗尽量减少,趋于零。不只是人自己,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环境,乃至人与存在本身都需要调整到合适的状态。没有这种合适的状态,人就会失去心理平衡,浪费大量的心理能量。

 

       3.意志力

 

    关于意志力,我在《走向人格新大陆》采用了曹日昌在《普通心理学》)中所下的定义:

   “意志就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且支配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一般论及意志的心理学书往往把意志的品质分为独立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我认为,还可以补充一个竞争性。

    所谓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的特性,它意味着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不是甘居落后,或者保持原有状态,而是知难而进。

 

二.人格力的相互关系

 

     三种人格力之间,是相互影响,互相转化的。人要做到自我实现,三种人格力缺一不可。一个人的人格力量状况与他的自我实现的关系可以用三角形来形象地表示:

    智慧力、道德力、意志力各为一条边,它们构成一个三角形,其面积就是自我实现的程度。

    三角形的面积取决于三条边的长短。三条边越长,三角形的面积越大,一个人的人格三要素越强,他的自我实现的程度就越高,他对社会的贡献也可能最大。

    三角形的三条边缺一不可,缺少其中任何一条边,三角形都没有面积。我们只能够设想某人的某种人格力很小,但很难设想他完全没有某种人格力。

    在周长相同的三角形中,等边三角形的面积最大。人格力需要平衡发展,需要协同发挥作用。

    理想的人格三角形:


  原创:人格三要素理论


   如果一个人的人格力成等边三角形,他的人格可以称为“金三角”人格。

    三种人格力量平衡的时候,他的潜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在三条边长度不同的情况下,增加最短的那条边,对三角形面积的贡献最大。

   在三种人格力量不同的情况下,增强最弱的那种人格力量,对人的潜能的发挥最有好处。

    一般人的人格力状况是,对道德力的相对忽视,目前在中国也是一样。

       一般人的人格力量三角形:    

原创:人格三要素理论
         一般人道德力那条边最短。这反映了人容易自私,难于超越自我的天性。                                三种人格力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种人格力,都不可能正常地满足需求。任何一种人格力弱小,都很难成为自我实现的人格。

     野心家的人格三角形:

原创:人格三要素理论

      他们的人格力三角形:道德力边,相对于其他两边甚至比一般人更短。野心家做事情不择手段,它们的成功是暂时的、局部的,而不是长久的、整体的。                                 

   为什么?这是因为,野心家违背了“道”,不可能有真正的拥护者。

                                   

“多余人”的人格三角形:

原创:人格三要素理论

    他们的人格力量三角形:意志力量边最短。由于他们做事情常常无法坚持,或者不能够坚持,他们很可能终其一生,一事无成。故称为“多余的人”。    

  “容易好心办坏事者”的人格三角形:

原创:人格三要素理论
                     

    他们的人格力三角形中,他们的智慧力边最短。他们的效率很低。他们引起的尴尬常常可以用成语“熊的服务”来表达。      

    在具体的心理活动中,三种人格力之间还有一种重要关系,就是“主导”与“辅助”的关系。

    人能够分配注意,做到“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多用”,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某一种心理过程占优势。

    以长跑运动、登山运动为例。在这些运动中,就心理过程来看,需要表达最多的人格力量无疑是意志力量。尽管运动员在长跑比赛中也需要斗智,但更多的还是需要坚持、坚持、再坚持!这就需要不断地强化意志力量。

   我们可以把人格力量分为“主导人格力”和“辅助人格力”。

   所谓“主导人格力”,是指人在某一活动或者某一阶段中需要不断强化的人格力量。或者说,强化最多的人格力量。

   所谓“辅助人格力”,是指人在某一活动或者某一阶段中和主导人格力量一起发生作用的人格力量。在这一活动和阶段中,其强化的次数和程度少于主导人格力量。

   在心理活动中,一种人格力量作为主导人格力量发生作用,其它人格力量作为辅助人格力量发生作用。                        

 

    三.人格三要素与三种具有全人类的行为理想

 

   任何人都具有人格三要素,都具有智慧力、道德力和意志力。然而,在面对挫折时,一般人的这三种人格力量,最多只能表现为“挫折容忍力”,而不能表现为“挫折超越力”。

   一个人具有了在“挫折容忍力”水平上的人格力量,他只能算“正常人”。在非良好环境里,要成为健康人,他还必须使自己的人格力量上升到“挫折超越力”的水平。

    正是因为如此,在健康人身上,在自我实现的人身上,可以看到比“正常人”有更多的理想的闪光。在健康人、自我实现人的行为中,常常表现出三种具有全人类性的行为理想。我们从个体心理活动中所抽象出的三种具有建设性的人格力,本身己经体现了价值上的倾向性。三种人格力的高扬,便体现出三种具有全人类性的行为理想:理想主义、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

     1、理想主义

      我在这里所说的“理想主义”主要指人类对人性发展、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以及创造力发挥的追求。

    当人类追求的对象更多地表现为知识、真理、美的时候,当人类追求的动力更多地表现为好奇、求知欲、美感的时候,这样的追求就需要有更高和更多的智慧力量才能完成,个体在这种追求过程中所体现的超过一般人的水平,就是理想主义。

      所谓理想主义,从人的心理素质的发挥看,是个体在行为中体现的以智慧力为主导人格力,以道德力和意志力为辅助人格力的行为理想。

 

     2、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行为理想主要是指对于人和人之间的美好关系的追求,它是道德力量作为主导人格力量的弘扬。如果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角度来看,它是人类在自我实现需要水平上重现归属需要的某些特征,是爱的升华。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爱,在归属需要阶段,只是一种匮乏性需要,主要表现为需要得到他人的爱、关心和同情。而在自我实现的层次上,爱就成了一种“丰富性需要”、“成长性需要”或“存在性需要”。此时,爱主要表现为给予他人、同情他人、促使他人向自我实现发展等。弗洛姆把爱区分为“生产性的爱”与“非生产性的爱”,从他的区分来看,所谓非生产性的爱,相当于在归属需要阶段的匮乏性的爱,所谓生产性的爱,相当于在自我实现高度上的丰富性的爱。

    人道主义是开放的、发展的。它的发展是认同范围的不断扩大,最后扩大到对大自然乃至整个宇宙的认同。

     所谓人道主义,从人的心理素质的发挥看,是个体在行为中体现的以道德力为主导人格力,以智慧力和意志力为辅助人格力的行为理想。

 

     3、英雄主义

 

   人类在任何有目的的活动中都需要具有意志力量这种品质。当对于理想或目的的追求要求主体克服比一般情况下更大的内在和外在障碍,要求主体做出更大的努力,从而主体在意志力方面表现出超出一般的水平时,这种追求就体现了英雄主义。

    英雄主义是意志力作为主导人格力的高扬。在社会变革时期,在战争时期,常常需要人们更多地表现英雄主义,这种时期的英雄主义常常表现为一种为了正义和崇高的事业、不怕牺牲的精神。

     所谓英雄主义,从人的心理素质的发挥看,是个体在行为中体现的以意志力为主导人格力,以道德力量和智慧力量为辅助人格力量的行为理想。

      提出行为理想的概念是为了对人类的文化进行比较。不同的文化、宗教,尽管都赞同三种具有全人类性的道德理想,但对于它们是有一定偏重的。

     不同的文化、宗教在这种偏重中,形成了理想人格设计的差异。

 

      四.通向自我实现的应战机制

     

     如何才能发挥好人格力呢?这里再提出一些新概念:“应战机制”、“挫折超越力”。

     应战机制是针对防御机制的概念提出来的。两者的区别在于:

     防御机制是一种本能,往往是不自觉发生的。

     应战机制是在本能的基础上后天习得的,它是个体人格力有意识的发挥,可以进行培养和塑造。

       挫折承受力与挫折超越力的区别:

    一般人都有一定的挫折承受力,但只有那些具有自我实现倾向的人才具有挫折超越力。挫折超越力是人格力的进一步的高扬。

      应战机制是一种人类的行为理想的表现,可以说,它是人类行为的闪光,是人之为人的特色,是人类进化的表现。凡在人格力的发挥中能够体现出行为理想的心理机制,都是应战机制。凡在行为中能够体现出行为理想的人格力,都达到了挫折超越力的水平。

 

    所谓应战机制就是个体发挥人格力回应挑战、战胜挑战、取得成果的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

    当面临挑战的时候,能不能表现出应战机制,是判断能否自我实现以及自我实现程度的一个标准。

    具有应战机制的人,其人格力量的表现达到了挫折超越力的水平,他们一般更能够自我实现。

 

    应战机制按照主导人格力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以智慧力为主导人格力的应战机制。

     包括:觉察、创造性、洞若观火、灵感、幽默、自嘲、顿悟、开悟等。

    (2)以道德力为主导人格力的应战机制。

      包括:开放性、虚怀若谷、放空、宽容、平常心、顺其自然、反省等。

     (3)以意志力为主导人格力的应战机制。

       包括:大无畏、隐忍、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越战越勇、越挫越勇、孤独等。

       增加自我实现能力的途径之一,就是培育和增强自身的应战机制。


    五、人格力的性质

     人格力可以看成是一种人类的“类本能”。所谓类本能,是马斯洛创造的一个概念,它是指比较弱的,与本能比较相似和相像的一些本能。也就是说,人格力有人种遗传的基础。但它的表达和发展取决于后天因素。


    六、人格力的退行和退化

     人格的退行,是由于心理情结被触动,影响人格力的正常发挥引起的,所以处理心理情结是正常发挥人格力的一个关键。

        当然,心理情结被触动,也可以激发人格力的发挥。


      人格三要素理论对于教育、心理咨询、文化分析与比较等都具有明显的意义。


参考:《从人格三要素看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格》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b541b80102uyic.html



原创:人格三要素理论
(初版)
原创:人格三要素理论
(再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