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的健康概念——认识“超越性病态”

(2016-02-22 12:47:25)
标签:

超越性病态

健康

分类: 什么是全人心理学

“健康”、“亚健康”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成长水平而变化、发展。

“健康”的变化趋势,是内涵越来越丰富,外延越来越小。最早的健康的概念是指身体健康。后来心理健康的概念也被普遍接受,于是“身心健康”的概念开始普及。现在,关于“灵性健康”的概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接受,于是,“身心灵健康”的概念也开始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我把身心灵的健康称为“大健康”。

什么是灵性健康?

要理解什么是灵性健康,马斯洛在晚期提出的一些概念很有帮助。这些概念是:“超越性需要”(mataneeds)、“超越性价值”(matavalues)和“超越性病态”(matapathologies)等。马斯洛在晚年还提出了“后人本心理学”(或者译为“超个人心理学”)的概念。

所谓“超越性需要”,是指人在基本需要满足后出现的需要,包括自我超越需要、大我实现需要。

所谓“超越性价值”,是超越性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价值感。

如果“超越性需要”和“超越性价值”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出现“超越性病态”。所谓“超越性病态”是指当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人的需要的满足没有继续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向精神的深度发展,这样就会产生无意义感、无聊感、枯燥感、空虚感等感觉。如果经常具有这些感觉,就是处于“缺乏超越性的病态”,简称“超越性病态”。

“超越性病态”之所以会出现,其原因之一在于,人的五种基本需要的满足对超越性需要的出现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人的需要的满足停滞在自我实现的水平,没有进一步的发展,甚至往后退。

马斯洛指出:“一般说来,这些问题多少世纪以来一直是由宗教学家、史学家和哲学家把它作为精神上的或者宗教上的缺陷来探讨的,而不是由生理学家、科学家或者心理学家作为精神病上的、心理上的或者生理上的‘病态’、发育不全或者萎缩来研究的。”(马斯洛《人性发展能达的境界》,转引自《人的潜能与价值》第219页。) 

也就是说,“超越性病态”可以理解为“心理上的或者生理上的‘病态’、发育不全或者萎缩来研究的。”“超越性病态”也就是指灵性的亚健康状态。

“超越性病态”或者说灵性的亚健康状态常常通过心理情结和心理障碍表现出来。

关于阻碍人达到灵性健康的心理障碍,马斯洛曾经提出一个概念“约拿情结”。这个概念的主要含义是:人不仅害怕自己丑恶的、渺小的东西,也害怕自己美好的、神圣的东西。如果有人身心方面都是健康的,但没有灵性方面的健康,仍然不算真正的健康。用佛教的话来说,他仍然只能处在轮回中。只有同时具备了后两方面的健康,才能够打破循环,走向开悟、涅槃。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搞过一个全球性调查,结论是75%的人都是亚健康状态。考虑到这调查主要是针对身体和部分心理,不包括灵性健康的情况,可以说有亚健康状态的人的比例还要高,绝大多数的人都有亚健康状态。 

“大健康”问题的提出,是为了适应人类需要满足水平的不断提高的现实。健康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需要满足的问题,也就是生活质量的问题。

 关于超越性病态的例子,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为什么不少人功成名就、有自我实现之后仍然不满足、不舒服?他们缺乏灵性健康,有超越性病态。

一些著名的艺术家、文学家也是如此。他们有明显的恐惧、无奈、空虚等。关于这个问题,我还没有详细思考。柴可夫斯基也许可以算一个。您认为呢?

行文至此,我想到我所崇敬的作家茨威格。他的《一个女人的二十四小时》令我终身难忘。关于他的自杀,我一直有一些疑问。他为什么会自杀?这与他缺乏超越性是否有关?下面文章来自网络。


《茨威格的诀别》
我们不妨看看他在自杀当天写的绝命书:“在我自觉自愿、完全清醒地与人生诀别之前,还有最后一项义务亟需我去履行,那就是衷心感谢这个奇妙的国度巴西,它如此友善、好客地给我和我的工作以憩息的场所。我对这个国家的热爱与日俱增。与我操同一种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沦,我的精神故乡欧罗巴亦已自我毁灭,从此以后,我更愿在此地开始重建我的生活。但是一个年逾六旬的人再度从头开始是需要特殊的力量的,而我的力量却因长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而消耗殆尽。所以我认为还不如及时不失尊严地结束我的生命为好。对我来说,脑力劳动是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财富。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他们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要先他们而去了!”
茨威格在自杀之前写的自传《昨日的世界》实际上是一份更详细的绝命书。他在回顾一生时描写了那个昨日的世界,他自己就属于这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他作为作家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触动人们的感情。而在这现实世界里,他感到无能为力。于是他回忆起罗曼·罗兰对他说过的话:“它(艺术)可以给我们,我们个别的人以慰藉,但是它对于现实却是无能为力的。”因此,他写了《象棋的故事》之后便就此搁笔,他那长达三十二年之久的巴尔扎克研究也就此中辍。其实,《象棋的故事》是揭露法西斯十分有力的武器,但这个武器的效用是内在的、缓慢的。而茨威格却急不可待,失去耐心了。脑力劳动之所以是他最高的乐趣,乃是因为他通过脑力劳动可以影响人们。如今既然无从影响人们,也就生不如死了。我们前面提到他在流亡期间物质上的优越条件,然而物质毕竟不是决定一个人幸福还是不幸的主要原因和条件。精神上的折磨往往甚于肉体上的酷刑,对于思想敏锐、感情细腻的人,更是如此。这点,他在《象棋的故事》里写得十分深刻而个人信服。在各式各样的法西斯的牢房里,有多少优秀之士不堪这种折磨,终于精神崩溃;又有多少人,因为忍受不了这种无声无形的酷刑,内心极度痛苦,终于在自杀中寻找解脱痛苦的途径。茨威格身在国外,没有受到他的亲友们遭到的厄运,但他去国离家,成为四海飘零的流亡者,内心同样各受折磨。他那敏感的心灵,既承担着自己的痛苦,也分担着在祖国受迫害的亲友、同胞的忧患。于是,他感到心力交瘁。这不是肉体的疲劳,而是心灵的疲惫。就像他在《富歇》一书中描写的“百日”期间拿破仑的精神状态一样:对命运的打击已失去抵抗力。这位心理分析的大师,自己也是感情细腻、极其敏感的人。

      加上他为人正直,不是仅仅考虑个人的安危荣辱。他的人道主义理想、对人类未来的设想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所摧毁。连天烽火,遍地尸骨,人性泯灭,道德沦丧,人类堕落成自相残杀的野兽,使他理想破灭,万念俱灰。在他自杀前几天,传来新加坡沦陷的消息,此时此刻,他进一步感到心力交瘁,生不如死。他相信人们总有一天可以看到“旭日东升”,但这需要等待,需要经过长期的善与恶的搏斗,而这场搏斗中他只能等待,只能忍受,这是他所不能接受的。这种等待便是折磨。为了摆脱这种折磨,他决定及时不失尊严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他感到死亡乃是返回故里。他不是战士,他没有一颗坚强的心,不能指望他战斗到最后一息。他是一个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作家,他曾为别人的苦难,笔尖蘸满了同情,写下了一篇篇催人落泪、动人心弦的作品,让我们也为他的死一掬同情之泪,为这样一个天才作家的殒落而谴责那罪恶的法西斯主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