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在工作坊上做个案,以及做个体咨询,对缺爱的问题,有一些体会。
在当今的社会,至少还没有进化一个程度,使大多数的成年人,已经没有“缺爱”的感觉。这里的爱,是指“通心”的爱。如果有人说自己的孩子缺爱,甚至孩子说缺爱,恐怕父母很难有痛快承认的。他们会说,我们多么、多么辛苦啊!问题是,这些所谓的爱,使孩子得到真正的满足了吗?他们为什么会抱怨呢?
当一个孩子来到世界的时候,父母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主动的通心者。如果父母不做主动的通心者,从婴儿期开始,如果缺少通心的爱,包括喂奶、换尿布、陪伴等,孩子就开始积累问题。
所谓“通心的爱”,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即“通心的黄金三要件”:1、清晰自己。2、换位体验。3、有效影响。
做到通心的爱,对于父母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因为婴儿是一个特殊的通心对象。他们不会用语言表达,只会哭、笑等。而哭,又有各种各样的哭。父母必须做到的,至少应该有下面三点:
一、婴儿不会说谎,他们所有的表达就是“绝对真理”。父母对于自己的婴儿,应该无条件的接纳和积极关注。但由于种种原因,情况并不是这样。我见过好些由于烦躁,打自己婴儿的案例。
二、对小孩有无条件的接纳、关注之后,还需要洞察婴儿的需要。有的书籍说母亲理解婴儿的需要,是一种母性的本能。我对此深表怀疑,据我的研究和观察,婴儿的需要,例如,一个婴儿哭了,是想吃奶了?是困顿了?是拉屎了?是身体什么地方不舒服了,是需要去详细体会和摸索的。在这个意义上,婴儿是大人的“通心力训练师”。
三、即使婴儿的基本的生理需要得到力满足,他们还需要有必要的、足够时间的陪伴和玩耍。一些母亲在婴儿4、5个月之后开始抱怨,孩子越来越难带了,总要你抱,不然就哭闹,甚至晚上睡觉非得母亲来抱。一个母亲如果这样抱怨,我们应该恭喜她,因为婴儿已经能够辨识母亲了,他们的自我也开始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他们不仅要满足生理需要,还有进一步的安全需要、归属需要……
对于小孩,很大程度上至少能够陪伴就是一种初步的通心。尤其是在小孩0-4岁之间,甚至行走、运动还不利索,还没有学会自己独处,自己玩的时候,父母的陪伴,让小孩感觉到父母的存在,非常重要。我处理过的案例,不少人都有小时候都抛弃在一间屋子里,没有任何人过问的经历。很多时候,不需要多的言语,就能够感觉到满足。小时候缺乏陪伴,甚至长时间缺乏陪伴,就会造成缺爱,以及孤独感、不安全感、自卑感方面的情结等,这些负面的情结如果没有得到处理,甚至在长大、结婚、有了小孩以后,都会一直影响着当事人。
就我心理学的实践,曾经碰到这样一些情况,父母连最起码的接纳都做不到:
1、在只生一个的计划生育时期,如果生的是女孩,有不少父母都不想要,甚至想把女孩送人,甚至扔掉的。
2、有的夫妻,小时候缺爱,结婚以后,想通过配偶身上补回来,小孩出生后,他们发现配偶的情感有所转移,更多地转移到小孩身上了,不像以前那样对自己关注,因而对小孩嫉恨,认为是小孩夺走了配偶的爱。
3、有的妻子,在与自己的丈夫过性生活期间,同时又与第三者有性行为,刚好做丈夫的,又不够宽容,后来小孩出生后,一直怀疑小孩不是自己的。
4、夫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闹离婚,甚至动手打架。不得已离婚后,带小孩子的一方再婚,新的配偶对孩子不够接纳。
在我处理的案例中,父母有以上情况的当事人有不少。有的相当严重。例如,在我的一个案例中,一位女学员就遇到了这样的母亲。 母亲想要男孩,她出生后,多次想把她送人。她才一岁多的时候,每当她哭,她母亲就说:你再哭,就把你扔地上!她继续哭,她母亲果然就这样做了,把她扔在地上。这给她造成了很深的创伤。
缺爱的人在后来总想补回来,但由于大家都普遍缺爱,谁愿意来为你补呢?你追求爱,得到的却是纠缠。补不回来,失望又会加重你的缺爱。于是形成以恶性循环。越补越缺,越缺,越想补。在结婚之后,面对自己的配偶也一样,把对方看成是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使对方苦不堪言,自己也非常不舒服。要想只靠自己打破这一恶性循环,比较困难。
在这方面,心理辅导是有办法的。一个基本的共识就是: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是不可以改变的,但我们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的认知、体验、情感是可以变化的。(至于这个问题,应该写另外一篇来讨论了。)
现在,我国有不少合格的咨询师都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
全人心理学在这方面也有相当成熟的理论和方法。
全人心理学依据的是通心理论。所谓缺爱,从通心理论的角度看,就是缺少父母对自己的通心的爱。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的方法,就是增加通心力。
我见过这样的咨询师,他们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是自己全然地去担任父母的角色。这样是不能够解决问题的,只能够把当事人对父母的依赖,转移到咨询师身上。有的当事人常常也会去寻找这样的咨询师,以为这是解决问题的捷径。当然,适当地接纳并且利用当事人的信赖,让他们先依赖一段时间,再逐渐帮助其独立,也是可行的。
全人心理学在实践中,帮助当事人与父母通心,与自己通心(即帮助当事人与小时候的自己通心),交替进行。实践证明,这个方法能够相对比较快。需要注意的是,不管什么方法,不管效果快慢,都是不能够彻底消除缺爱的。如果认为咨询师的工作可以补上缺失的爱,是一种妄念。“补爱”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它意味着当事人还沉湎于过去。
当事人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唯一的途径,是心灵成长。
至于咨询师的作用是有限的,他们只能暂时中止这一循环,要让这样的循环彻底消除,让缺爱的感觉彻底消失,至少是淡化到比较满意的状态,这是一个心灵不断成长,同时建立新的行为习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得靠自己不断努力。从根本上减少补爱的冲动,需要做这样一些事情:
1、从认知上,要反复体会:想补爱的人,是仍然把自己看成是小孩,需要大人来关注、照顾。
2、从行动上,如果要去掉小孩的感觉,就是开始做一些大人的成绩,靠自己的成就来赢得人们的关爱。而这,需要意志力的发挥。
3、与自己的父母通心,真正地理解他们当初为什么会如此这般,是怎样造成了自己的缺爱,那个很大程度上减少自己的缺爱。
当缺爱的问题解决后,您会感觉自己的能量很大,很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