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独处与自恋

(2016-02-04 11:14:50)
标签:

独处

自恋

分类: 活出最佳状态

独处的习惯与精神分析说的“自恋”有一定关系。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关于“自恋”有这样的解释:当事人无法把自己本能的心理能量投注到外界的某一客体上,该能量滞留在内部,便形成了自恋。

一般人都会有自恋。也就是说,一定程度的自恋是正常的或者说是健康的

独处与自恋有什么关系?

应该注意的是,有的人比一般人喜好独处,并不意味着就不正常,也不意味着他们有更强的自恋习惯。也许,他们比一般人有更多的创造力。关键是他们在独处时,其实际状态如何?也就是说,其状态是匮乏性的、维持性的,还是充实性的?如果他们的独处是充实性的,也就是说,他们是在独处进行创造或者是成长,应该说他们是健康的。

自恋这个概念常常容易与自信、人格独立性等混淆。自恋的人,如果知道“自恋”这个词,也容易指责他人自恋。

如果他们的独处是维持性的甚至是匮乏性的,那么他们就或多或少地有自恋倾向。如果这种自恋很严重,不仅在独处中不舒服,而且在交往时有没有学会通心,甚至连必须的人际交往关系都难以维持,这很可能就有自恋性人格障碍了。

心理学的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以自我为客体”是具有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重要特点。他们常常发生“你我不分、他我不分”的混淆所谓客体关系,主要是指个体和他人形成的关系,即人类关系。通心理论认为,成熟的人必须学会“换位体验”,即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到对方的情绪和状态。而做到这一点,就是超越了“以自我为中心”。走出病态自恋的关键就是学会与他人通心。

形成自恋性人格障碍早年的经历有密切关系。当事人一般在早年都有过人际关系上的创伤缺乏正常的客体关系。例如,父母过于粗暴或过于溺爱父母与自己长期分离父母之间关系不和;父母离异等等。如果有这样一些经历,常常会促使当事人长期处于独处状态,形成喜欢幻想、想当然、不善与人交流等习惯,当事人甚至会觉得:谁都靠不住,只有自己爱自己才是安全的、靠得住的。 

每个人都有自恋。认识自己自恋的特点是很重要的。

在大多数情形下,自恋的特点并不容易被察觉。在心理专家的帮助下,了解自恋要容易得多,可以比较容易地看到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模式。具有自恋人格障碍者,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必须。 

独处与自恋
自恋(narcissism),直译成汉语是“水仙花”。这来自一个凄美的古希腊神话:美少年那西斯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爱上了自己,每天茶饭不思,憔悴而死,变成了一朵花,后人称之为水仙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