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金声:中国传统哲学中有哪些有关"自我实现"的思想?
张岱年:"自我实现"是翻译名词,在我国古代也有类似的思想。从孔子讲起吧,孔子人认为每一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都有实现仁德的要求。所以他讲:"为仁由已,岂由人乎哉?"。实际上这个"仁"就是一种内在的要求,"仁"的实现也就是一种自我实现。但孔子讲得很不明确。到孟子就比较明确了。孟子也是讲性善论的。人善性。扩充这个善性就是自我实现。孟子提出"践形"的概念。"践形"就是实现形体中有可能性,把形体中所有可能性都有动发展起来。这叫做"践形"。"践形"这个概念和"自我实现"比较接近,只人有圣人才能够践形,能够实现他自己所有的可能性。到了《中庸》,讲得也比较明确。《中庸》讲"尽性"孟子讲"尽心"。《中庸》讲圣人能"尽已之性"。把自己的性尽量认识。尽量发展。然后能"尽入之性"以及"尽己之性"。"尽已之性"。就是自我实现,把自已心理中的善良本性都实现出来,这就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总是肯定本性中有善良的方面。要是本性中都是不善良的东西那么实现起来就没有意义了。荀子跟孟子不一样,他讲"性恶",所谓"化性"就是要改变本性,他强调实现自己的主观动性。以后来的宋儒,周敦颐讲"诚",他认为"诚"是圣人的本性,"诚"就是纯粹的善。把本性尽量地实现出来就是"诚",这是周敦颐的思想。再后的是程朱学派。陆王学派,都是讲要尽量发挥圣人本来的善性,也可以说是有"自我实现"的含义,这一点陆王学派特别强调,陆九渊认为人都有一个本心,一种善良尽量发挥出来,这也就是圣人,后来王守仁(王阳明)也讲这个意思。在《答罗整庵少宰》中,他说:一句话,要看一句话正确不正确,如果不正确,就是孔子说的我也不能听;如果正确,就是一个普通人说的,我也要同意。王学尽管有观唯心主义倾,但他强调独立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历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之后特别强调"尽性","践形"有仁个人,一个王夫之(王船山),一个是颜元。王夫之认为人生下来就包含许多可能性,自己反省把自己可能性尽量发挥出来,这就"尽性"。"践形"颜元讲的特别明确,他说"心"会思想,"手"会写字,还会做许多事情,足会走路。这都有是自然的本性,作为一个人就是把这些本性和身体各部的机能,都正常发挥出来,这才是圣人境界,把不仅讲思想方面,心理方面,也讲手足都有它本来的机能,应该尽量发挥,他反对宋儒光讲读书,坐在哪里不动,把手足本来的作用都取消了,那不行。应让手足发挥它本它的机能,颜元会武术。他多方面有健全的发展,关于自我实现,过去的思想家讲得不明确,到了王夫之。颜元就比较明确了,
许金声:你对马斯洛的心理学有什么看法?
张岱年:我对马斯洛的心理学还没有什么仔细研究,但我认为马斯洛确实是心理学中有价值的重要学派。他批评行为主义心理学主要讲人和动物相同的部分,还有弗洛伊德心理学主要讲变态的人的心理,他主张重点研究健康人的心理,这是非常重要,深刻。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与禽兽的不同之处。研究没有病的健康人的心理,才能对人类价值作出贡献,马斯洛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的一个大进步,它在许多方面确实超过了那些传统的心理学派。他的贡献很大。
许金声:马斯洛描述的自我实现的人与圣人的境界有什么区别?
张岱年:中国古代圣人主要是从道德角度讲的,对别的方面也重视,可是不够。自我实现有道德方面,但不限于道德方面。"知、情、意"都应当有。马斯洛讲的自我实现是比较全面的。
许金声:你觉得研究"自我实现"有什么现实意义?
张岱年:实现现代化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马斯洛的心理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这方面都可以帮助我们深入认识人,了解如何才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当然,研究自我实现不能抽象地谈,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与我国实际结合起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自我实现为的是中国实现现代化,为的是中国文明的复兴,而不是为了一已私利。如果仅仅为了自己的名利的所谓的"自我实现"。即使能够"实现",这种"自我实现"有不可能是充分的、彻底的,甚至还可能是有害的。
(本文根据录音整理,经过张岱年先生亲自审阅。原文发表于1987年8月3日《光明日报》,在当今国人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时候,二十多年前张先生发表的看法,仍然有现实意义。)

(张岱年先生)

(张岱年先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格的关系问题,这是他对我的论文《从人格三因素论看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格》写的评语。他认为“这些见解可以说是发前人所未发,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