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心理学家许金声
心理学家许金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4,216
  • 关注人气:31,2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开放性与最佳状态

(2015-04-01 17:14:59)
标签:

健康

马斯洛

情感

分类: 活出最佳状态

    开放性就好像是人的“精神免疫能力”, 有了开放性,至少可以少犯错误。

        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健康人格的信息输入与输出上不可能总如人意,不过,与常人相比,他们往往更能在后一个过程中弥补前一个过程的不足。在信息的加工上他们甚至能做到“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在信息的输出上“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许金声

 

一.自我实现与开放性

二.充分发挥作用的人与开放性

三.开放性——青春常在的秘密

四.开放的社会和开放的人

   

                         一.自我实现与开放性

        马斯洛1970年逝世以后,他的自我实现理论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受到了两种类型的批评。

        一种批评是否定性的,它们主要来自行为主义立场。例如,其中有代表性的丹尼尔(Daniels ,M)的意见认为,不仅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而且所有的自我实现理论都不能算是科学。“自我实现理论的主要功能是建立一个人类发展的神话,它为那些寻求充分发展的人们提供概念上的支持,以及清晰的标准的指导。”(丹尼尔:《自我实现的神话》,美国《人本心理学杂志》,1988年,第1)

       而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作为一个关于人类发展的神话是失败的,失败的原因是他把这一理论与自然科学混为一谈。他的理论的失误的地方在于内容含混,自相矛盾。

        一种批评是建设性的。这类批评主要来自人本心理学的立场。这类批评认为,马斯洛的研究是开创性的,其基本框架可以在实践中应用,但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其中最有启发性的米特曼(Mittleman, Willard)的意见认为,马斯洛在对自我实现者的研究中揭示了一些很重要的东西,但是他未能理解这些发现的真实性质。马斯洛把潜能的充分发挥作为自我实现者的鉴别性的特性是不妥当的,“开放性” (openness)才是自我实现者的鉴别性的特征。

         我认为,第一种意见有失偏颇,准备另文详细探讨。现在先讨论第二种意见。

         可以说,“开放性”是健康人格非常重要的一个本质特征,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代表马斯洛所对自我实现者的概括。它深入浅出,便于为人们所认同。有必要单独予以进一步研究。

                

       ()关于潜能的充分的发挥

 

      米特曼认为,“给出一定的环境条件,我们就可以变得勇敢,富有同情心。如果这表明了我们具有变得勇敢,富有同情心的自然倾向,那么,我们也不应否认,在一定条件下,我们变得邪恶,这说明我们有变得邪恶的自然倾向。”(米特曼:《马斯洛关于自我实现的研究》,美国《人本心理学杂志》,1991年,第1期)

     米特曼还认为,即使我们肯定人有变得勇敢,富有同情心等潜能,但我们却无法知道一个特定的人到底具有多少潜能。因此,一个胆小的人可能比一个胆大的人潜能发挥得更多,从而更接近自我实现。

     按照米特曼的说法,潜能的充分发挥不仅不能算是自我实现的鉴别性的特征,甚至连一个普通的特征也算不上。在他的看法里还隐含着这样一个常见的对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的责难:希特勒对世界造成了那么大的影响,他难道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吗?对此,可以这样回答,希特勒第三帝国的最后灭亡,希特勒最后的自杀,都可证明希特勒并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然而,种辩解难免有些牵强,如果我们把概念换成“开放性”,即可避免其理论上的困难,我们可明确地指出希特勒在人格上的封闭性以及非开放性。例如,希特勒的种族理论以及对非日尔曼民族特别是犹太人的歧视与仇恨。排开潜能是否有好有坏不谈,我们只能根据一个取得成就的情况来推知他是否在发挥潜能,然而,我们不能根据一个人取得成就的多少来推断他潜能发挥的程度。所谓“驼负千斤,蚁驮一粒”即是这个意思。一个人取得的成就越多,我们只能说他发挥的潜能越多,却不知他所发挥的潜能在全部潜能中所占的比例如何,从而不知他潜能发挥的程度。弱小的蚂蚁,背起了一粒米,也许比骆驼背一千斤更充分地发挥了潜能。

    即使有坏的潜能发挥这种情况的存在,我们也不能否认潜能的充分发挥对于健康人格的意义 ,健康人格必然是潜能正在走向充分发挥的人格。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这一点。根据一个人开放的程度,就可以推论其潜能发挥的多少。一个人在高质开放下发挥的潜能,就是他所能充分发挥的潜能。

 

                      ()需要的满足过程与开放性

 

    随着需要满足水平的上升,一个人的开放程度也在逐渐增加。

在生理需要的层次上,一个人的开放程度是最低的。

“假如一个人在生活中所有的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那么生理需要而不是其它需要最有可能成为他的主要动机。一个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的人,对于食物的需要可能最为强烈。”

    “整个有机体的特点就是饥饿,因为意识几乎全部被饥饿所控制。此时,全部能力都投入到满足饥饿的服务中去。”(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第42页,华夏出版社,1987年)

    “对于一个其饥饿已经达到危险程度的人,除了食物,其他任何兴趣都不存在。他梦里是食物,记忆里是食物,思想活动的中心是食物,感情的对象是食物。”(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第42页,华夏出版社,1987年)

 

    “人关于未来的人生观也有变化的趋势。对于一个长期饥饿的人来说,乌托邦就是一个食物充足的地方。”(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第42页,华夏出版社,1987年)

 

     很明显,在生理需要的层次上,其满足的匮乏会导致最严重的封闭状态。除了关于食物的信息外,其它信息都被忽略不计。正如马斯洛所指出:“越是高级的需要,对于维持纯粹的生存也就越不迫切,其满足也就越能更长久地推迟。”可以认为,一个人随着需要水平的上升,其开放程度也在逐渐增加。这也是一个心理健康水平逐渐增加的过程。在自我实现层次上,开放性达到最高水平,而在高峰体验中,开放性达到“天人合一”的极限。

 

                ()自我实现者是高度开放的人

 

     在《动机与人格》这本专著中,马斯洛发表了他关于自我实现者的描述,在以后,直到他逝世,他都没有对这种描述作进一步的修改。然而,正如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承认,他关于自我实现的研究只是一次“私人性的冒险”,不过,他相信自己的研究尽管避免不了种种缺点,但也具有“极大的启发价值”。在仔细地考察马斯洛对于自我实现者的描述之后,可以发现他所描述的14个特征之间大多都有着内在的、有机的联系。我们可以说,自我实现的人就是高度开放的人。

    在这里,我们把开放性分为信息的选择、信息的吸收、信息的加工 、信息的输出等几个部分。下面是具体的分析:

    1.对现实的更有效的洞察力

    “由于较少地受愿望、欲望、焦虑、恐惧的影响或较少地受由性格决定的乐观与悲观倾向的影响,无论他们手中掌握的是何种情况;他们对于未来预测的准确率总是较常人更高。”(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第页,华夏出版社,1987年)

 “ 自我实现者更倾向于领悟实际的存在而不是他们所属文化群的愿望、希望、恐惧、焦虑、以及理论或信仰。”(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第180页,华夏出版社,1987年)

自我实现都由于没有这些主观上的误区而能够与现实保持一种比常人"更 加适意的关系,"更能够有效地选择、吸收与加工信息。与此相反,神经症患者,有心理障碍的人,由于上述主观误区的存在,在信息的选择、吸收与加工上都受到影响。

   2.对于自我、他人以及自然的接受

   “我们的健康人发现,接受自己以及自己的本质同时并无懊恼、抱怨,甚至对此并不过多考 虑都是可能的。”(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第182页,华夏出版社,1987年)

   “普通人特别是神经症患者常有的反感、厌恶在自我实现者中间是相对少见的,他们较少挑食、厌恶身体的产物,身体的气味以及功能等。”(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第183页,华夏出版社,1987年)

     自我实现者这种接受性 使他们虚怀若谷,对信息的吸收具有最大容量。与此相反,正如心理治疗的实践所发现,神经症患者的病症常常是由于内在的罪恶感,羞耻心,焦虑以及防御性等引起的。

     另外,自我实现者的“欣赏的时时常新”,“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区分手段与目的”,“对文化适应的抵抗”,“自发性”,“自主性”,“富于哲理的幽默感” 等都各自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自我实现者在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过程中具有的高度开放性的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马斯洛描述:自我实现者具有深厚的“社会感情”与“民主感情”,同时在人际关系上却“ 只与少数几个人有特别深的联系。”这启发我们对开放性作更加深刻与丰富的理解。开放性不是一个被动的,单纯表现其打开空间的程度的几何概念,当它用于人的时候,它亦体现了主体的能动作用。开放,同时也就意味着一定程度控制和调整。

 

                    ()开放性是一种应战机制

 

       开放性既是健康人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又是通向自我实现的一种应战机制。所谓人格特征,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重要的心理特征。当我们用"开放性"一词用来描述健康人格之时,它具有一些其它系统所不具有的更丰富的内涵。人具有理性与反思能力,当具有健康人格倾向的人意识到"开放性"对其人格健康有好处时,他就会设法保持乃及提高"开放性"。而只有一个人所体现的"开放性"特征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之时," 开放性"才算是他的人格特征。因此,用“开放性”一词用来描述健康人格,它具有主体在输入和输出全过程中,一种与外界交换信息、能量的最佳调控功能。从这个角度亦不难理解自我实现者的精粹的人际关系特征,“他们的朋友圈子较小,他们深爱的人在数量上是很少的,其原因部分在于这种自我实现状态中去接近人似乎需要占用很多时间。忠诚不是一时的事情。”(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第195页,华夏出版社,1987年)

    可以推论,在亲密关系的选择上,具有自我实现倾向的人常常尽量对自我实现程度高的人开放。只有灵感最容易激发灵感,只有天才最容易启发天才。当然,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健康人格的信息输入与输出上不可能总如人意,不过,与常人相比,他们往往更能在后一个过程中弥补前一个过程的不足。在信息的加工上他们甚至能做到“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在信息的输出上“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作为健康人格特征的开放性主要具有以下含义:

     1.接受信息前的选择性

      健康人格在接受信息前总是能把注意指向最具有价值的信息,并具有一种箭在弦上跃跃欲试的临界状态。就像一个经过热身赛,进入最佳状态的运动员。另外,他的信息的选择上,一旦发现错误,又能迅速地调整和重新选择。

    2.接受信息时容纳性

    健康人格在接受信息时没有任何心理障碍,他虚怀若谷,有一种"万物皆备于我"的气魄。

    3.处理信息时的创造性

    健康人格在处理信息时能够举一反三,左右逢源,使信息发生质的突变。

    4.输出信息时的效益性

    健康人格在输出信息时具有最大效益,他们往往能避免"对牛弹琴""瞎子点灯""杀鸡用牛刀"等情况,而且在输出的过程中同时也有反馈,这种反馈使得主体获得补充与提高,从而能输出更多更好。

开放性作为通向自我实现的一种应战机制,是指个体(包括非健康人格)在遭遇挑战时,以自身的道德力量为主导人格力量表现出来的战胜挑战,获得成长的一种方式。

         

()开放性与最佳心理功能

 

开放性也可以看成是达到和保持最佳心理功能的一种重要的心理机制。

开放性与人所特有的自我反省意识(Self--reflective  Consciousness)也有密切关系。从这个角度看,开放性就好像是人的“精神免疫能力”, 有了开放性,人就可以少犯错误。

 

开放性的重要性是由人的特点决定的。人是容易犯错误的动物,开放性使人留有余地,随时修正自己的错误。如果说人只能有一个优点,或者说只能有一个优点,那么,这个优点可以是开放性。开放性是最起码的一个优点。没有它,人的成长就不可能。与马斯洛描述的自我实现的特征相比,开放性更容易判断和操作。

 

开放性这一素质,与人格三要素的发挥关系密切。开放,首先是对自己的人格力量开放。人在走向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三要素必须要平衡、全面地发挥和发展,否则,人会变成片面力量型人格,为此,人必须要进行自我调节。具有开放性,才有调节的可能性。例如,理想主义的错误就是一个典型。它常常是由于从智慧力量角度单方面地考虑,而没有从意志力量和道德力量的角度充分考虑实现的可能性。

开放性不是单独某一种人格要素,它是从全部人格力量中升华出来的一种综合素质。但是其主导人格力量往往是道德力量。它相当于人在精神上的免疫调节能力。有了它,人可以尽量少犯错误。从道德力量来看,开放性意味着个体对自身、他人、社会的态度的真诚。

 

人在观念上的醒悟首先需要开放性。

如果你自以为已经醒悟,却仍然没有找到出路,那么,你的这种“醒悟”就还要打折扣,实际上,你还没有真正醒悟。真正的醒悟必须发现出路,而且是行之有效的出路。

 

人格三要素中,无论哪一种缺乏,都会引起开放性的降低。

缺乏道德力量,态度不真诚,对信息的吸收完全以自我为转移,自然变得封闭。

缺乏意志力量,没有毅力继续探索,不能吸收新的信息,自然变得封闭。

缺乏智慧力量,判断不好主次、真伪,自然变得封闭。

要走向自我实现,必须经常提醒自己,自己的开放性如何?

遇到挫折时,应该“虚怀若谷”。

 

             

                                   二.“充分发挥功能的人”与开放性

 

  (一)“充分发挥功能的人”

 

    卡尔·罗杰斯是又一位重要的人本心理学家。在罗杰斯的概念体系中,他很少使用“自我实现的人”这个用语表示健康的人,而是用“充分发挥功能的人”(Fully functioning person)来表示类似的含义。罗杰斯的这一概念,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概念比较,有一定的优点。它不像“自我实现”一样容易引起误解。罗杰斯与马斯洛一样,对人的看法是乐观的,但并非极端乐观。他指出:“我承认人由于内在的防御和恐惧心理,会做出绝灭人性、穷凶极恶、反社会以及杀人害命等事情来。但是,在我的经验中,最令人鼓舞和振奋的事情之一,就是面对这种人工作,去发现潜藏于他们内心深处那股强烈的、向善的力量,正如你我心中的这种力量一样。”(罗杰斯:《论人的成长》(On Becoming a Person),英文版,第27页,1961年)他认为人性原本是善的,人在基本上是朝着自我实现、成熟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的。

    罗杰斯是在心理治疗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充分发挥功能的人”这一概念的。

    罗杰斯认为,如果心理治疗是成功的,患者就能够理解他们所遭遇的困难的起因和后果,并且能够缓和甚至解决这些困难,随着他们情况的好转,他们就向他们自己所能够达到的状态发展,也就是向充分发挥功能的人发展。这一概念仅仅是从字面来看,就与“人的最佳状态”这一概念有密切的关系。充分发挥功能的人有5个主要特征:

    1.他们充分意识到了自己的体验,他们接受这些体验,而不是排斥它们。他们对自己的体验持开放态度。也就是说,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是非防御性的人,他们接受自己所有的感情,包括惧怕、泄气、痛苦、柔情、勇气、敬畏等。

    2.他们过着存在主义意义上的生活。他们不试图把预先构想的意义强加于当下的体验,相反,他开放、灵活地应对体验的本来面目。在经历体验时,他们自己发现体验的意义。

    3.他们信任自己。充分发挥功能的人总是做他们感觉应该做的事情。这并不是说他的选择总是对的,但是,他们是自己在做选择,承受和体验自己的选择所造成的后果。如果他们感到不满意,他们会进行调整和纠正。

    4.他们具有自由感。他们过着“美好生活”。但是这种生活与其用幸福、满足、快乐、安全等来形容,不如用挑战性、富有意义、激动人心等来形容。它包括适当的冒险,间或还有痛苦,它与懦夫无缘。

    5.他们是具有创造性的人。当一个人对新的体验持开放性态度,能够信任自己的判断,并且当面临新的挑战感觉良好,从而愿意冒险时,创造性的生活和成果就出现了。

           

                     (二)罗杰斯对“开放性”的重视

 

      卡尔·罗杰斯所概括的充分发挥功能的人的这些特点,与马斯洛所概括的自我实现的人的特点是兼容的。但是,在强调的侧面上,罗杰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值得注意的是,罗杰斯十分重视“开放性”。他所提出的充分发挥作用的人的5个具体特征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开放性”。

     罗杰斯所谓的开放性,是指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消除了防御,能够对所有的体验开放。开放性在充分发挥作用的人那里是最基本的特征。后面4个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从它演化出来的。尽管马斯洛直接谈到了自我实现的人“对体验开放”的问题,在马斯洛所描述的自我实现者的特征中,也处处体现了开放性。但是,马斯洛并没有把开放性作为健康人格的一个重要特征明确地提出来。

    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的特点,是更加强调了在达到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与他人的关系的重要性。就这一点来看,与马丁·布伯很接近。有人认为,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过分强调了自我,忽略了他人。(参见舒尔茨:《成长心理学》,李文恬译,三联书店,1987年)这种看法是不太准确的。

    罗杰斯在他的《论人的成长》中谈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也是一位心理治疗家的心得。这些心得积累了他几千小时治疗的经验。在我看来,这些经验实际上是罗杰斯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人格力量,进入自我实现的体会。它们不仅对于患者、治疗家,还是一般人,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它们也可以作为我们在与人交往和对话时的重要参考。

    “我发现,当我能够允许(permit)自己去理解他人的时候,其价值难以估量。”(罗杰斯:《论人的成长》,英文版,第18页,1961年)

一般人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也许会觉得奇怪,难道我们去理解他人时,还存在一个自己允许不允许的问题吗?罗杰斯解释说:当我们在听他人的表达时,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首先产生的反应是评价、判断而不是理解。当某人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或者信仰时,我们几乎立即会觉得:“这是对的。”或者“这是愚蠢的。”或者“这是不正常的。”或者“这是不合理的。”或者“这是错误的。”或者“这是不好的。”等。我们的确很少允许自己去准确地理解他人。原因何在?罗杰斯认为:这是因为理解具有风险。我们如果允许自己理解了他人,我们就有可能被这种理解所改变。而我们一般都害怕改变。

    “我发现,当他人能够把他的感情以及他的私人的感性的世界传达给我时,就有助于我们之间开放和沟通。”(罗杰斯:《论人的成长》,英文版,第19页,1961年)

    “我发现,当我能够接受他人时,我将得到极大的回报。”(罗杰斯:《论人的成长》,英文版,第20页,1961年)

    “我发现,如果我对自己以及他人真实的内心世界越能够开放,我就越不会莽撞地急于求成。”(罗杰斯:《论人的成长》,英文版,第21页,1961年)

      罗杰斯在上面所谈的每一条,实际上所涉及的都是开放性问题。

    

                  (三)罗杰斯与马丁·布伯的对话

 

     卡尔·罗杰斯不仅提倡开放性,也身体力行地实践了开放性。其表现之一,就是他在学术界进行了广泛的公开的辩论和对话。和他进行过公开对话包括著名心理学家有斯金纳、罗洛·梅,著名哲学家马丁·布伯等。在美国的心理学大家中,像他那样广泛地进行对话的人还是不多的。

        1957年,罗杰斯与马丁·布伯在美国密执安大学进行的一次公开对话,可以看成是自我实现者之间开放性的一个范例。对话由马丁·布伯的研究者弗莱德曼(Maurice Friedman)主持,在场者还有密执安大学约400名师生。当时马丁·布伯已经79岁,是国际知名学者,罗杰斯55岁,是美国知名学者。在对话开始前,双方明确了自己的角色,由罗杰斯提问,马丁·布伯回答。马丁·布伯接受了罗杰斯提出的建议:敞开自我。罗杰斯问得坦率,马丁·布伯答得认真。通过对话,他们就心理治疗、人性、接受与确认、价值所在以及对话本身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他们在对话中不回避矛盾与交锋,但是又互相仔细体会对方的意思。特别是罗杰斯在马丁·布伯说话时停顿57秒的情况下也没有打断对方。通过这次对话,他们几乎在所谈及的所有问题上都取得了进展。马丁·布伯原来认为:“公开对话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对话”。这次对话后,他的这一观点有所改变。罗杰斯在对话后,多次在自己的著作中引证马丁·布伯在这次对话中提到的“确认”和“关系的中心性”等概念。

    (参阅美国《人本心理学杂志》,《1957年马丁·布伯和罗杰斯的对话》,1994年,第1期)   

 

                                              三.开放性——青春常在的奥秘

(一)人的三种年龄

 

   小时侯,我们总是嫌时间过得太慢,盼望自己快快长大。

     成年以后,我们常常埋怨时间过得太快,我们甚至渐渐对时间的流逝产生了一种恐怖感,有的人甚至开始讨厌自己生日的到来。

人的年龄至少可以分为三种:日历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

日历年龄——你实际上已经活了多少天?这是不可更改的。

生理年龄——你实际上有怎样的体能?它在某种限度内,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

心理年龄——你对自己生命的活力什么样的自我感觉?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人格状态,特别是你的心理开放性。

这三种年龄是相互制约和影响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三种年龄中,最不容易发生变化,最容易衰老的是日历年龄,非常明显,我们过一天,日历年龄就增加了一天。无论是生理年龄还是心理年龄,都不会使我们现在的生理年龄发生变化,但是,它的“盖棺论定”的最终数值,却会受到我们的生理年龄乃至心理年龄的影响。

三种年龄中,容易发生变化,同时也最容易衰老的是生理年龄。仅仅是一场大病,往往就能够使我们在生理上迅速变得衰弱,我们在很长时间内都难以恢复元气。一般来说,随着日历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生理年龄也在同步增长。但是,我们的心理年龄越年轻,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影响我们的生理年龄,使我们在外表上显得更年轻。  

三种年龄中,最容易发生变化,但是又最不容易衰老的是心理年龄。

当我们真正觉得自己年轻的时候,不管是日历年龄,还是生理年龄,都不能改变我们的这种感觉。

 

(二)开放性与衰老

 

我发现许多年纪已经很大的人,仍然保持青春的活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由于他们在心理上具有开放性。

我国诗人何其芳在步入老年后曾经写道:

 

不是不是,明明我的心

还象二十岁一样跳动,

别想在我精神上找到:

一根白发,一点龙钟。

 

他的诗,生动地划分了心理年龄和日历年龄生理年龄的区别,也表达了我们在年龄问题上所面临的困境。

他的诗使我想到,富有创造力的人,至少在心理上都是难以衰老的。如果说随着我们日历年龄的增加,我们的肉体会不可避免地衰老,活力会降低,心理的许多能力都会减退,特别是记忆力等,那么心理素质中最核心的部分,即开放性是很难衰老的。保持开放性,我们就可以青春常在,至少能够在精神不断地成长。

著名的哑剧表演艺术家王德顺在美术馆参观罗丹艺术展时,产生了关于“活雕塑”表演的灵感。为了与罗丹的雕塑作品“对话”,他必须让自己的肌肉发达起来,并让身体增加柔韧性。当时,他已经五十六岁。在这个年纪,也许还不乏有人想练健美,但是,想要发达肌肉者恐怕不算太多。在王德顺的自我意识中,就根本就没有一个“老”字,他相信自己的身体还有极大的可塑性,他决心要发达自己的肌肉,就算是做一次试验,研究人在何时可以停止这种锻炼。结果,他成功了,他在五十九岁时,成功地进行了“活雕塑”的表演。

人们对自身的认识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对自身潜能的认识。人们的潜能虽不能说是无限的,但至少有相当部分没有被发掘。其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开放性。

有好些人,六十岁左右,便偃旗息鼓,什么也不想干了,心中老是有一种已经进入老年的感觉,有一种结束感。然而,王德顺快到六十岁时,却在事业上攀登了新的高峰,这就是他独创的“活雕塑”表演。他在接近六十岁时,身体仍然在走上坡路,特别是肌肉的发达程度方面,超过了有生以来的任何时候。

王德顺在谈到锻炼身体的诀窍时说:“对我来说,锻炼身体首先是一种精神追求。”“当你说‘太晚了’的时候,请你一定要慎重,它可能是你退却的借口。”

把锻炼身体当做精神追求,这就是他在心理上具有高度开放性的表现。他的这种想法,提升了锻炼身体的动机,超越了对身体健康的追求,有了自我实现的意蕴。这样一来,锻炼身体的动力就更加整合,更加深厚。锻炼的收获,不仅是身体健康,而且还有精神力量的增长,人生因此更具有充实感以及满足感。

 开放性与最佳状态

王德顺活雕塑

开放性与最佳状态
不久前的王德顺

(三)如何体验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首先是对自己心理的真实体验开放。

     什么是真实体验?我们可以假使这样一个情景来说明。如果你面前有一瓶饮料,它究竟是好喝呢,还是不好喝?你不要看瓶子上的商标,甚至也不用问别人感受如何。你如果看商标,那可能是假的。别人告诉你如何,只是别人的感受。怎么办?打开瓶盖,喝一口!定一定神,再仔细体会体会,你自然就可以知道它是好喝还是不好喝了。

 

     在年龄问题上,如果你真正感到还年轻,你又有什么必要处处表现得老气横秋呢?

 

     要抵御生理年龄特别是日历年龄对我们心理年龄的影响,我们必须要培养一种抵御“从众心理”的能力。这种能力,马斯洛在对自我实现的人的描述中称为“对文化适应的抵抗”。生理年龄特别是日历年龄对我们的影响,往往是通过社会习俗、舆论等产生影响的。当一个人步入老年以后,人们就说他不能够如何如何了。例如,人们常常对老年人再婚存有偏见,认为结婚只是年轻人的事。一些老年人受这种舆论的影响,宁肯在孤独与寂寞中度过晚年。

    忘记自己日历年龄和生理年龄的一个令人惊讶的例子,是著名的文化巨人歌德。

      歌德,是最能体现人本心理学的“潜能发挥”这个概念的人之一。他不断地向青春甚至生命的极限发出挑战,永远不停地追求。这种精神,也正是他所描写的浮士德精神。他充分地表现了自我实现的人那种时时常新的审美能力与创造力。

   在感情问题上,歌德能够罕见地表达出他自己的真我。人们在感情问题上,常常走两个极端,或者压抑自己,或者放任自流。但是,歌德却既能让感情自由地表达出来,又不至于让它完全失控。

    歌德在心理上也具有明显的开放性。例如,在爱情方面,他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框框。甚至在74岁的高龄,他居然还敢于向19岁的姑娘求爱,而且关键还在于,他爱得十分深情、真诚。著名作家茨威格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中对歌德的最后一次恋爱作了生动的描述:“这个74岁的老翁简直象一个情窦初开的男孩,刚一听到林荫道上的笑声,他就放下工作,不戴帽子,也不拿手杖,急匆匆地跑下台阶,去迎接那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子。并象一个少年似的象她献殷勤。”歌德的这种感情也并不是一相情愿。据茨威格的记载,姑娘也有某种程度的动心。歌德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他一旦遭到拒绝,又能很快地超脱,让自己的感情升华。他正是在这次失恋之后,写出了感人至深的诗篇《玛丽恩巴德的悲歌》。没有这次最后的爱情,就没有他晚年创造力新的激发。歌德最后承认自己是老了。之后,他调整好了自己的状态,全力以赴地投入了《浮士德》的后期创作,最后完成了这部巨著。他能够及时进行反思,没有在某种感情中沉溺,也正是他保持开放性的表现。

    当然,害怕衰老者,岂止是老年人!在某种意义上,不少年轻人比老年人还害怕衰老。所以那些化妆品商人就高兴了,他们正是抓住了这种心理,大做广告。

    最近看了香港凤凰台著名主持人吴小莉的自传《足音》,在其中读到这样一段话:

 

          我有一位朋友十分聪明,而更让我欣赏的是他对人生的坚毅和积极乐观,他说他喜欢这样一句话:

        When you are over thirty years old , You ‘ll never get older but wiser.

      (当你年过30岁,你永远不会再老了,只会变得更聪明。)

           我把这段话送给所有害怕过生日,会老一岁的朋友。

 

       吴小莉所引的这句话值得我们仔细地咀嚼。在这里,我“借花献佛”,把它送给读者。

   

                            四.开放的时代与开放的人

 

        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以可以明显觉察到的速度,不断地走向开放。这种开放根本上是由人对开放性的需要所决定的。开放的社会与开放的人的对应绝不是偶然的。从需要层次论和健康人格理论的角度来看,这是人类的需要满足普遍上升到自尊需要水平,而自尊型人格正在成为人类的普遍人格的表现,自尊型人格的进一步发展,将达到自我实现型人格的层次,在自我实现的层次上,人对开放性有最大要求。

      在社会发展的任何水平上,社会结构的开放性的增加,都将提高人格的开放性,而人格的开放性,又将促进社会结构的开放性的进一步发展。而当社会的发展进入到普遍人格已达到自尊型人格的水平后,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大大加快了。作为普遍人格,只有当社会结构已经充分开放以后才能具有高质开放性的特征,而作为个体人格,却不完全取决于社会结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调整来增加开放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潜能。

       一个社会的健康人格越多,具有高质开放性的人越多,这个社会将变得更具有高协同作用,变得更健康、更愿意在其中生活。

       (注:摘自旧作《活出最佳状态》。我现在越来越感觉,也许全人心理学的“通心力”在表述人的心理健康上是一个更好的概念。它比“开放性”更精确化,更具有操作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