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回到哪里?

标签:
情感心灵家园 |
分类: 活出最佳状态 |
“家”的含义包含滋养、庇护、安稳等,它有一个基本的空间……
也许,滋养、庇护是有的,但“安稳”却未必。
有没有一个地方,可以长久地可以滋养、休息、庇护我们,甚至让我们不断成长,使我们的满意度有所增加呢?
谈谈自己关于“心灵家园”的感受吧。
从小,就感到孤独。当父母还在的时候,我在大多数年头,是盼望过年的,不为别的,主要是因为一过年,父亲就会额外给一些钱。而每当父亲把钱给我以后,我拿着钱就不知道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买食物、风筝、玩具……
没有节制地玩耍,还是免不了孤独感。
父母在我上大学之前,就都去世了。
大学毕业,一个人来到北京,更加体验到什么是孤独。
(关于自己的经历,晚一些时候谈。)
关于宗教,我最早接触是佛教,其次是基督教,再后,是老子、道教。当然,我并不是接触一个,放弃一个,而是让他们对话,在自己心中整合。
自从我知道基督教以后,我一直在尽量体会“上帝”是什么。以前我是把“上帝”作为人格化的神来理解。当这样理解之后,我发现自己其实是很脆弱的,我是想依赖什么东西。现在,我的心中时时浮现的,则是“道”的感觉,老子意义上的“道”。我现在更喜欢用老子的“道”这个概念,它也可以理解为非人格化的“上帝”。
(这里也一言难尽,晚一些时候谈。)
我现在的“上帝”观是这样的:
我现在心中的“上帝”,是指我的终极关切的对象,这对象是指在宇宙中和现实中,“无条件地与我们有关”(保罗·蒂里希语)、起神秘作用的那种力量。终极关切就是对这种力量的体悟、探究。这种力量有各种各样的称呼,包括:“上帝”、“终极者”、“超越者”、“无限者”、“绝对者”、“全能者”、“真主”、“道”、“理”、“空”、“规律” 、“真我”、“大我”等,在这里,我采用了肯·威尔伯的一些探索成果。他用“大精神”(SPIRIT)一词来表达以上这些概念。不同文化有不同的称呼,就如不同文化中都有终极关切者一样。作为一种状态,终极关切是一种能量贯通,摈弃偶像崇拜,不执著,不断追求创造性和超越性的理想的状况。由于“终极”含有无法穷尽的意思,终极关切就是一种永远没有尽头的活动和过程,而检验你心中的上帝是小我还是真上帝的标准,正是你有没有达到“摈弃偶像崇拜”、“不执著”的状态,也就是“活在当下”,也就是回到了我们自己心灵的家园,也就是活出了“全人”。
那么,如何才能够达到这种状态呢?
我以为自己至少从心理学角度,找到了一些具有极大操作性的方法,这就是不断地处理自己的心理情结和心理问题,直到相对比较干净。其中最重要的原生家庭留下的问题,只要把这些问题处理干净,你的能量就可以得到大解放,你就或多或少地能够产生“上帝”的体验了。也许,这种情况是由于内心变得比较“空”了以后,您感到行动的力量越来越多的不是来自自己,而是一种说不清的什么力量。
这些方法正在一次次地被验证。
“一念不生全体现,
这是净慧老和尚的诗。一旦你在自己心中真正找到“大精神”、“上帝”的感觉,你就回到一个实在的心灵家园,它可以永远滋养、庇护、安稳你。它其实比你的家庭还要实在,永远无论什么困难、什么挫折都不能够使你倒下了。就我自己来说,正是这种感觉,使我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精神危机。
一旦你回到了这个实在的心灵家园,那么不仅原生家庭是你的家,新生家庭是你的家,而且处处都是你的家。当然,只要你能够时时安住当下。
过年了。过年的日子,您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在我的心灵家园里,有下面这些,——他们是难以用照片表现的。当然,还有所有那些与我曾经通心的人……
在这里,我主要是指与我通心的人,首先是父母。至于我作为通心者,主动去通心的人,我并不一定在意。
(待修改、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