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家,回到哪里?

(2015-02-06 13:59:18)
标签:

情感

心灵家园

分类: 活出最佳状态

    ——寻找“心灵家园”


    春节临近。回家团聚的时候快到了。

       

     刘德华《回家的路》唱到:


回家的路 数一数一生多少个寒暑
数一数起起落落的旅途 多少的笑 多少的哭
回家的路 数一数一年三百六十五
数一数日子有哪些胜负 又有哪些满足
回家吧 幸福
幸福 能抱一抱父母
说一说 羞涩开口的
灯火就在 不远阑珊处
回家吧 孤独
孤独 还等待著安抚
脱下那 一层一层的戏服
吹开心中的雾
回家的路 数一数 一年快乐的次数
数一数 一天脾气的起伏 什么是贫 什么是富
回家的路 数一数 岁月流走的速度
数一数 一生患难谁共处 一切慢慢清楚
……        
        应该说,刘德华的歌词专为春晚而作,针对大众,的确具有一定普适性。也许喜欢的人有一些,但感到对我的感染力还不够。
   

        以前有网友说:


    小时候特别盼过年,不光是有好吃的,有零花钱,更主要的是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似乎有一只无形的手把爸妈凝聚在一起,只有过年的那几天我不担心爸妈会分开,也是过年那几天才知道完整的家是什么样子的。 
    十五岁时的春节,我在家陪着癌症晚期的母亲,眼睁睁的看着一个鲜活的生命一点点被抽干。烟花炮竹声对于我没有一点开心,却是巨大的压力。我担心如果母亲在春节去世,我如何通知那些或关心或不关心的亲朋好友,春节带给我额外的压力。晚上睡觉时,拿一把斧子别在门上,我害怕突然有一只魔鬼的大手伸进来把妈妈卷走。
 
    十八岁时,我上大一,春节回家,在县城最繁华的地段摆个地摊,卖年货。过年对于我来说已没有什么,只是感受到点钱的乐趣和赚钱的辛苦,以及对后妈的一点点抵触。
 
   二十七岁时,我结婚了,终于可以在属于自己的家里过年,我无比的期待。为家人忙碌准备。却发现我是个演员,演着好妻子、好儿媳、好女儿、好姐姐的戏,平衡着各种关系,却不知道自己是谁。
 
     什么是回家的意义?我们回家追求什么?我也不禁要问自己:“你找到家了吗?回家,你要回哪里?”
 
     关于春节,关于回家,很想写首诗表达自己的感受,却不知怎么下笔。耳边想起余光中的乡愁“…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不禁流下眼泪。
 
     现在又想起一首歌: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为自己的心找一个家……

 

 “为自己的心找一个家”。这比刘德华的歌词又推进了一步,似乎更深刻。回到了家,但似乎又没有找到家。

 “我也不禁要问自己:你找到家了吗?回家,你要回哪里?”

  问得好!这里的“你要回哪里?”的”哪里“,不是指地理位置,而是指要达到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也许您有一个和睦的家庭,和父母在一起。或者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小家,有配偶、小孩。这无可非议是家,但您仍然可以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我是谁?”

  “我找到自己的心灵的家了吗?”

  您那看起来似乎和睦的家庭,只不过满足了您的“归属需要”,最多加上部分“自尊需要”而已。

  平心静气问自己:您的灵魂就已经安宁了吗?觉察一下,在内心深处,您是否已经了然了呢?是否还有隐隐的不满足,或者蠢蠢欲动?那是您的心中还有一个更大的、更深的、更真的我,没有得到满足。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好些表面上和睦的家庭,仔细一看,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河烦恼。且不谈现在,家里还有多少纠缠、麻木。在以后,分离是必然的。我们不可抗拒地被抛在了大千世界之中。父母终久会衰老、去世,我们都去找到新的归属,建立新的家庭。夫妻关系可以填补我们的孤独感,但也有可能使我们更加孤独。好在您又有了小孩,于是,您把纠缠的目标,转移到小孩身上……


“家”的含义包含滋养、庇护、安稳等,它有一个基本的空间……

也许,滋养、庇护是有的,但“安稳”却未必。

 红尘中的家庭是不稳定的,没有永恒,一切皆无常。

有没有一个地方,可以长久地可以滋养、休息、庇护我们,甚至让我们不断成长,使我们的满意度有所增加呢?

       有。这就是我们的“心灵家园”。
       “心灵家园”就是我们探究、思考、体会“我是谁?”这个永恒问题的地方。也是我们的终极关怀的园地。
       谁如果还没有终极关怀,谁就还没有建立起自己心灵的家园。
       没有心灵家园的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缺乏独处能力。
       独处时,惶惶不可终日。


谈谈自己关于“心灵家园”的感受吧。

从小,就感到孤独。当父母还在的时候,我在大多数年头,是盼望过年的,不为别的,主要是因为一过年,父亲就会额外给一些钱。而每当父亲把钱给我以后,我拿着钱就不知道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买食物、风筝、玩具……

没有节制地玩耍,还是免不了孤独感。


父母在我上大学之前,就都去世了。

大学毕业,一个人来到北京,更加体验到什么是孤独。

(关于自己的经历,晚一些时候谈。)


        什么是终极关怀?
        简单说,就是追问自己从何而来,又向何处去?追问生命、世界的本源。

  一追问,就难免提到“上帝”。


关于宗教,我最早接触是佛教,其次是基督教,再后,是老子、道教。当然,我并不是接触一个,放弃一个,而是让他们对话,在自己心中整合。

自从我知道基督教以后,我一直在尽量体会“上帝”是什么。以前我是把“上帝”作为人格化的神来理解。当这样理解之后,我发现自己其实是很脆弱的,我是想依赖什么东西。现在,我的心中时时浮现的,则是“道”的感觉,老子意义上的“道”。我现在更喜欢用老子的“道”这个概念,它也可以理解为非人格化的“上帝”。     

(这里也一言难尽,晚一些时候谈。)


我现在的“上帝”观是这样的:

我现在心中的“上帝”,是指我的终极关切的对象,这对象是指在宇宙中和现实中,“无条件地与我们有关”(保罗·蒂里希语)、起神秘作用的那种力量。终极关切就是对这种力量的体悟、探究。这种力量有各种各样的称呼,包括:“上帝”、“终极者”、“超越者”、“无限者”、“绝对者”、“全能者”、“真主”、“道”、“理”、“空”、“规律” 、“真我”、“大我”等,在这里,我采用了肯·威尔伯的一些探索成果。他用“大精神”(SPIRIT)一词来表达以上这些概念。不同文化有不同的称呼,就如不同文化中都有终极关切者一样。作为一种状态,终极关切是一种能量贯通,摈弃偶像崇拜,不执著,不断追求创造性和超越性的理想的状况。由于“终极”含有无法穷尽的意思,终极关切就是一种永远没有尽头的活动和过程,而检验你心中的上帝是小我还是真上帝的标准,正是你有没有达到“摈弃偶像崇拜”、“不执著”的状态,也就是“活在当下”,也就是回到了我们自己心灵的家园,也就是活出了“全人”。


那么,如何才能够达到这种状态呢?

我以为自己至少从心理学角度,找到了一些具有极大操作性的方法,这就是不断地处理自己的心理情结和心理问题,直到相对比较干净。其中最重要的原生家庭留下的问题,只要把这些问题处理干净,你的能量就可以得到大解放,你就或多或少地能够产生“上帝”的体验了。也许,这种情况是由于内心变得比较“空”了以后,您感到行动的力量越来越多的不是来自自己,而是一种说不清的什么力量。

这些方法正在一次次地被验证。


“一念不生全体现,

 不离当下是家乡”,


这是净慧老和尚的诗。一旦你在自己心中真正找到“大精神”、“上帝”的感觉,你就回到一个实在的心灵家园,它可以永远滋养、庇护、安稳你。它其实比你的家庭还要实在,永远无论什么困难、什么挫折都不能够使你倒下了。就我自己来说,正是这种感觉,使我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精神危机。


一旦你回到了这个实在的心灵家园,那么不仅原生家庭是你的家,新生家庭是你的家,而且处处都是你的家。当然,只要你能够时时安住当下。

过年了。过年的日子,您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在我的心灵家园里,有下面这些,——他们是难以用照片表现的。当然,还有所有那些与我曾经通心的人……

在这里,我主要是指与我通心的人,首先是父母。至于我作为通心者,主动去通心的人,我并不一定在意。


回家,回到哪里?
(这里面为什么没有老子、庄子呢?)


(待修改、补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