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生活

标签:
情感心理 |
分类: 博主简介、经历、联系 |
《黄昏时,我走向小河》
沿着长满青草的小径,
黄昏时,我走向小河。
清新的空气稀释着烦恼,
市声的喧嚣也渐渐微弱。
走上狭窄弯曲的田埂,
对面走来一位收工的村姑,
不知是夕阳晃眼,还是看见了我,
远远地,她就低下了头。
她低头和我擦肩而过,
正好让我细看她羞红的面容,
黝黑的皮肤,丰满的身材,
胜过那些呆板的“蛀书虫”。
河岸边有一群小鸭在游动,
小鸭里有一只黑色的同伙。
它孤独地在一旁徜徉,
它情调就像离群索居的我。
我也是一只鸭子,
蹒跚地扑到水头,
它们惊恐地向远处游去,
“嘎嘎”声是一片蹩脚的合奏。
我在凉快的水中舒展四肢,
带沙的河水漾起轻轻的微波,
河水溶解了我郁结的惆怅,
河水滋养了我幻想的心波。
长长的芭茅草拉我上岸,
夕阳就快落下遥远的西边,
趁着那暖烘烘的余光,
跳一跳把满身水珠抖干
竹丛在微风中沙沙低语,
好像恋人在述说私情
岸边的青草茂密松软,
好似一层厚厚的地毯。
我在松软的草地上坐下,
惊起了一只偷看的青蛙,
“扑咚”一声跳进水里,
生怕我会捉着了她。
四周的田野没有人影,
远处的农舍升起缕缕炊烟。
多少美好寂静的时刻,
可惜它随着河水默默流散。
小河的水静静地流,
我向水中抛去青青的竹叶,
河水使肌肤变得凉爽,
一腔血液却更加火热。
悲壮的夕阳在向我告别,
好像要几千年才能够再会。
我向忠实的小河告别
永远留下了孤独的足迹。
这是我1982年准备离开成都到北京时写的一首诗。我比较喜欢这首诗,因为它真实记录了我对大学时期的生活。
也许有人会问:你在大学就是天天游泳?
是的。还真是这样。
出西南财经大学南大门,穿过小路、田埂,总共走八百米左右,就是这条小河。它大约有80米宽。
在西南财经大学读书期间,我是出了名的逃课的学生。由于我不太喜欢经济学,更不喜欢老师们的讲课。所以我在大学期间,更多地是学习哲学、心理学。我在靠近学校南大门的地方,找了一个看书的地方。每当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往教室走,我却往这个看书的地方走。
有时候,外校有学生来找我,问“许金声在哪里?”
常常有同学开玩笑回答:“他在自己的别墅。”
所谓“别墅”,当然就是指我看书的这间破屋。
看书看累的时候,就一定去小河附近散步,而最喜欢的,是黄昏时去散步。那时候,每天游泳至少一次。就是在冬天水浅的时候,也去冷水中扑腾几下。冬天游泳对锻炼抗寒能力和意志力都有很好的作用。
在河边散步,我可以更清楚地觉察自己,看到自己真实的自我。小河就像是一位我的忠实的朋友。2007年8月,我回西南财经大学办工作坊,特地去看望了小河。那些小路、田埂已经不复存在,田地变成了楼房。绕过一个正在施工的工地,就见到了小河。河岸经过了修整,两边种满了整齐的小树。小河两岸比以前整洁了,但没有了以前的野味,就像村姑进了城,穿着比以前更加时髦、得体。这里仍然很安静。在岸边树荫下坐下,忽然一种感觉掠过,体会到了当时与现在的自己的一种连结。小河帮助我认识了自己。
那时候,自己有一种不太好的精英意识,当与同学谈不来的时候,就不想谈,不能够主动去沟通,宁肯多多独处。其结果,在很多时候是不舒服的,效率也不高。其实,原因之一,是那时候还没有学会通心。现在的感觉变了,每当自己独处一段时间,总要有意去交往;就像每当交往一段时间,总要有意去独处。两种生活方式之间,有了比较流畅的转换。这么多年,悟出的最重要的道理之一,就是不管你如何超越,如何高深,都不能够离开人群。离开社会,离开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