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力量”
(2014-08-25 18:18:54)
标签:
情感心理 |
分类: 博主简介、经历、联系 |
一、我的知青诗歌
《登山》
广漠混沌的苍穹,
有几点疏星朦胧地闪烁。
宇宙漫漫无尽的寒夜,
笼罩着悬入虚空飘渺的山峰。
那是什么?
远远地,仿佛如一只蚂蚁,
缓缓地向上移动……
凭着内心的一点火光,
那裸露的身子,
似乎感觉不到荆棘和霜冻。
(1970年)
后记:这是我做的一个真实梦。它反映我已经基本学会了独处,而且对存在性的孤独、对于意志力量都有体验。在这个世界上,谁都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帮助你,除了你自己。
《狼》
几只孤独的狼,
奔走在荒漠的大山。
夜色中,
饥饿的瞳孔,
像荧光忽灭忽闪。
头上繁星满天,
眼前朦胧一片。
希望的嚎叫,
伴随着夜风,
在山谷里回旋……
(1970年)
后记:在上山下乡时期,知青普遍感到迷茫。“狼”的形象是我驱赶迷茫、战胜孤独、坚强生存的心理支撑。知识青年有的麻木了,有的堕落了,而那些能够战胜迷茫、孤独的人,当然并不只我一个,能够选择积极的探索。所谓探索,是指探求真理、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找到自己的定位……
如果一切都是虚无,我们的追求却可以是实在的。
“勇气”是心灵成长的根据地。
《给自己》
别去寻求可怜的同情,
更不要彷徨与悲伤,
从你那高傲的自我,
滋生出隐忍的力量!
丢掉人世勉强的希望,
把热情在心底深藏,
理性还是你真实的朋友,
为了他,你要无比坚强!
(1971年)
后记:这是一首鼓舞自己坚强的诗,它对于我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缺爱的时候、孤独的时候,在没有感情慰藉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是沉溺在那种缺爱的状态中吗?还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这首诗,有某种开悟和意志力量的解放,它标志自己心灵成长的一个阶段和转机。数年后,我提出“东方型的自我实现模式”,主张在不利的自我实现的环境下要发挥自己的人格力量,这应该是有当时的一些体验做基础的。
这首诗歌,也体现了当时自己喜欢的小说《牛虻》等对自己的影响。
二、我的知青日记
2007年8月,在成都办工作坊时,有一位学员来自四川邛崃。我忽然想到,自己下乡的地方就是邛崃山区,何不乘机去一趟?工作坊结束,乘她的车到了邛崃县城。然后,又花了85元雇了一车去了夹关镇。这是我一个人插队的地方。路上共花了三个小时。37年了,老乡们居然一看见我,就叫出了我的名字!这一趟,感想颇多,最重要的是加深了对自己以及乡亲们的认识……返京后,我翻出了以前的日记。我发现,我成长的线索是如此清晰。下面录几段当时我对独处的感受:
1、1970年3月2日:
千百次地重复着同一个简单的动作,农村里,几乎全部是这类单调、乏味的劳动。我真不能想象,人可以就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人生是这样烦闷,假如要是没有奋争。”
在没精打采之际,我有意识地用劲加快速度,在力的发泄之中,我才感觉到了一点兴奋。
尽可能地把劳动当作野蛮体魄的手段,这就是我的意志向自己发出的号令。
……
(评论:把干活当作锻炼身体,这是我当时常常使用的“应战机制”。我在“防御机制”的基础上,提出“应战机制”的概念。它是指面对生活的挑战,主动地调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适应环境,并且在环境中得到发展,而不是做环境的奴隶。在没有意义中寻求意义。)
2、1970年3月6日:
由于下雨,已经有三天没有出工。看完了《拜伦诗选》和《莱蒙托夫诗选》。使我有点惊讶的是,有了一些生活的经历和体会,竟然能够在他们的诗句中找到那么多的共鸣。特别是莱蒙托夫。他虽然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却以一种“可怕的力量”进行了深刻的不疲倦的探索,做了他那个时代走在最前列的人。历史是不会有空白的。
(评论:孤独中也不孤独,因为有他们是我的朋友。现在回想起来,知青生活就是意志力得到了锻炼。)
3、1970年3月11日:
细雨蒙蒙,笼罩着这寂静的深丘。天色灰暗、模糊,看不出是什么时辰。
在这潮湿、阴冷的日子里,我感到特别寂寞、难受。……在先贤哲人们的著作中去寻求安慰吧,聆听他们的教诲,使我暂时忘记一切。
(评论: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强迫自己看书。常常是刚开始看时,看不进去,运用意志力,逐渐就进入状态。意志力只有在意志力的发挥中,才能够强大起来。那个时候,我还没有通心的概念,不知道我在孤独中看书,就是与古人“通心”。)
4、1970年3月31日:
农民是辛苦而劳累的,但生活水平却低下、简陋、乏味。我体会到农村的生活方式对人的精神的作用。我能不能在这简单的基础上,产生出更高的东西来呢?这就要看我的能力了,看我能不能用尽少的时间来从事维持生存的劳动。必须提醒自己:继续加强理智和意志力的作用,在简单的生活中活出自己的精神。
(评论:这里有对于人的超越性的感悟。我当时的想法是:生活,能够维持就可以了。用不着都花去多挣工分,尽量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最愿意做的事情。我发现,我的这一特点直到现在也没有改变。我的物质生活简朴,一直对挣钱没有什么兴趣。只要钱够用,就不专门化时间去挣钱。)
5、1970年4月27日:
从坪上到曹湾的下山的路上,树木有好几处很茂密,快到山脚的时候,两旁的矮树丛和荆棘几乎隐去了山间的石头小径。在这小径上行走,完全没有人世间的嘈杂、喧闹,只听到鸟儿清脆、婉转、悦耳的歌唱……
我喜欢古木参天的深山老林,一个人默默走进从来没有脚步到达的地方,在遮天蔽日之处,沉入无边无际的冥思遐想。在那里,只有大自然同在。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容纳鲁宾孙存在的。走着,走着,忽然透过树木稀疏的地方,看见了远处山坡上的田地。啊,这里并不是纯洁的未开垦的处女地。人类为了生存,正在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生活把我从幻想中惊醒。是的,首先要生存。让我毫不畏惧地挑起生活的担子吧。当它再沉重也只能够压痛我的皮肉,却压不垮我欣赏美的自由。
(评论:我似乎先天就喜欢大自然!“喜欢古木参天的深山老林,一个人默默走进从来没有脚步到达的地方,在遮天蔽日之处,沉入无边无际的冥思遐想”实际上就是对自己生命的探索。我自幼喜欢幻想,不过,一直也可以从幻想中很快地回到现实。)
6、1970年5月6日:
当孤独反而成为一个人力量源泉的时候,在一个人不需要任何外来刺激和共鸣也能够发展的时候,他的精神力量便已经达到了超人的地步。……一个人的意志力越强,他就越不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和支配,他便越是能够影响环境,在外界释放能量,扩大自我,变小我为大我。
(评论:当一个人在独处中能够进入“充实性独处”状态的时候,可以说孤独就已经可以成为力量的源泉了。“一个人的意志力越强,他就越不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和支配,他便越是能够影响环境,在外界释放能量”,这些话,很像马斯洛描述的自我实现的人,怪不得后来一接触到马斯洛的思想,就非常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