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与“道”的关系,是哪种人?

(2012-11-10 08:51:35)
标签:

天台山

闻道

《道德经》

高峰体验

小人之心

分类: 与老子、庄子通心

您是哪种人?      

——天台山感悟之一

 

       来天台山与老子通心,收获颇多。我将陆续与大家分享。

       “道”与我们是什么关系呢?我们与“道”有什么样的缘分呢?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这里的上士、中士、下士的“上”、“中”、“下”,主要指的是我们后天形成的“命运”、根基。佛家说是我们前世修的缘分。这个差异或许有先天的素质的因素,医学则认为与我们的基因有关系,全人心理学认为与人的人格三要素,即智慧力、情感力、道德力有关。——注意,关于“命运”,我是把“命”与“运”分开了。“命”是我们不能够主宰的“先天”的部分,“运”则是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我们的“运”具有极大可塑性,“运”也就是我们的选择和行为。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的上士,有一种似乎先天的对于“大道”的敏感,对于“真善美”的向往。所以他们闻道之后,能够有一种找到家的欣喜,可以较快地产生开悟,体会到快乐与“法喜”,道路越走越宽广,产生“道路自信”,天天都有进步,何乐而不为?

     “中士闻道,若存若忘”的中士即居于中间的人,他们对于“大道”也有一定的敏感,但由于有一定的偏见,佛家称为“所知障”,以及人格三要素有一定问题,他们与“大道”的关系若即若离,常常似乎有所开悟,又没有开悟。体会到一些快乐,却又没有高峰体验。最重要的是,他们还有不少心理情结有待处理,有若干的东西还放不下。这样,“道”对于他们是若存若亡,他们的状态也就时好,时坏。大多数的人都是这样。他们或许明白了自己发展的方向,但并没有真正的“道路自信”。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他们一听说“道”就自以为是地大笑不止,认为荒诞不稽,甚至鄙视、讥笑、挖苦。注意,这里的上、中、下,并不一定是智商的区别,所谓一些“下士”的智商,有可能比中士的智商还高。因此他们常常会自以为聪明,喜欢较劲、抬杠,其实他们越这样,离道越远。

     注意:老子说,“不笑不足以为道”,妙哉!妙哉!下士认为的那个“道”,根本就不是“道”,是他们的小人之心而已。他们的“笑”,显示的是他们的虚弱与自以为是。没有“假丑恶”,就没有“真善美”,没有“邪道”,就没有“大道”。严格来说,“道可道,非常道。”还不适合他们。他们所笑的“道”,与“大道”不仅根本就是两码事,而且毫不沾边,他们活在自己的幻觉之中……

     另外,老子在这里省略了没有闻道的人,他们处于苦闷、彷徨、抑郁、无奈、痛苦、迷茫、恐惧,或者麻木不仁的状态之中……

你与“道”的关系,是哪种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