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心与练丹
——天台山感悟之二
通心与道教的炼丹有密切关系。张伯瑞(987—1082),字平叔,号紫阳。浙江天台人。中国道教南宗创始人。他关于“练心”的论述非常重要。
他说:“但于—念妄生之际,思平日心不得静者,此为便耳。急舍之,久久纯熟,则自静矣。夫妄念莫大于喜怒,怒里回思,则不怒;喜中知抑,则不喜。种种皆然,久而自静,岂独坐时?然平日提百万强兵,但事至则理,退则休,亦可为静之本。以此静心应接事物,谁云误事?实自灵耳。故曰,以事炼心,情无他用。镜能察形,不差毫发,形去而镜自镜。盖事至而应之,事去而心自心也。”(张伯瑞《口诀》)
练心为什么重要?对于道教来说,练心可以理解为炼丹。或者说,练丹离不开练心。
咋一看,张百端所说的“以事炼心”,与佛教所说“历事练心”很接近。其实,他的这话是从道家庄子来的:“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至人的用心如同镜子一般,对人处事如同镜子照人,不加入任何主观的东西,客观、妥善地对待,做完后不在心里留下阴影。所以,他能够善待事物而没有任何伤害。这里说的正是通心。
为什么要“以事炼心”。因为人活在世界上就是要做事情,就是要与人,乃至万事万物发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练心就是练习处理人际关系,而处理人际关系,就是要学会通心。
所以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说,练习通心就是练心,练习通心就是练丹。
在这里,我们可以对道家的“内丹”提出一个新的解释。
什么是“内丹”?
任何内在的东西,都有一个相应的外在的东西对应。或者说,任何外在的东西,也有相应的内在的东西对应。所谓“内丹”就是外在与他人以及万事万物通心所对应的内在的东西。或者说,它是我们的身心灵健康统一后,那个与“道”连接的“东西”、“地方”、“稳固的状态”。当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越来越能够通心,我们就活得越来越自由。我们活得越来越自由,说明我们内在越有一个稳固的东西。所谓内丹,可以理解为能够通心的稳定的人格状态。但是,道教的“内丹”不仅仅是人格状态、心理状态以及我们与他人、万事万物交往的生存状态,它是有具体的无知对应。根据道教的说法,它位于我们下丹田二指处的地方。
与圣人的心相反,一般人的心,如果说也是镜子,但这镜子的表面有不少污渍,这里突出,那里凹陷,反映的外界是扭曲的,带着很多自己的东西。尤其是,我们与人交往,有愤怒、怨恨、委屈、无奈、恐惧等。有这些,我们就不能够通心。
能够去除这些障碍,就能够通心。
如果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能够较为经常地通心了,就是炼出一点内丹了。通心多了,意味着丹开始形成。养成习惯了,已经有巩固的内丹。
不能够通心者是小我,没有根,甚至失去了灵魂。或者说,没有结丹。丹大则我大,丹大者之我是大我。
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做通心者态度就是练内丹的意识。做通心者,亦可以与先知、真人、大德通心。他们乃是全人,内丹炼就者。他们的内丹,对于您来说“外丹”。向他们学习,就是服用外丹,转化为您的内丹。
丹就是我们的身心灵与道连接的地方,也就是存道气的地方。炼丹,就是练出吸取“道气”的通道。
通心法门是现代社会科学的炼丹术。
如果说,在古代,由于社会不平等,炼丹者的生存状态被迫更多独处。现代社会已经更平等、自由,且法制开始走向建立。炼丹者,可以更多交往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