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长的灵感来源于佛陀

(2010-11-16 23:23:16)
标签:

烦恼

佛陀

生老病死

面对

杂谈

分类: 与佛陀通心

成长的灵感来源于佛陀

 

    全人心理学用 “不自在——看破——放下——自在”来表述成长的规律性或者说一般模式,称为“成长公式”。我认为,这是与佛陀的精神是一致的。

禅宗有“看破、放下、自在”的说法,这一说法同时也被佛教的大多数门派所认可,因为它的确体现了佛陀的精神。但是,这一说法漏掉了一个重要的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佛陀面对烦恼的态度。

从佛陀修道、悟道的过程来看,首先是一个面对“不自在”的过程。佛陀原来是一个王子,当他长大以后,一次外出,见到了众生生老病死的痛苦,包括在路边呻吟的百姓,牙齿脱落、老态龙钟的老人,以及僵硬的死尸。它们都使佛陀感到非常不自在。面对生老病死感到不自在,是人的一种自然反应。(当然,说是自然反应,实际上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对于生老病死的不自在的体验,绝大多数人选择的都是逃避、隔离、回避等,但佛陀选择的却是“面对”。面对不自在,是佛陀修炼的开始,是他悟道的第一步。按理说,佛陀是一个王子,他完全可以过一般人认为是非常舒适的宫廷生活,他具有极大的“舒适区”。但佛陀居安思危,从宫殿中走出来,他要寻求解放。经过了六年的苦行,没有成功,后来改变了方式,终于在菩提树下悟道。如果佛陀仅仅停留在王子的“舒适区”,他早已经百历史遗忘。他走出舒适区,成为了人类心灵解放,活出大自在的典范。

面对不自在,是佛陀走向大自在的第一步。

佛陀的经历具有普遍的意义。我们每个人都有烦恼、痛苦、不舒服等,也就是不自在。任何人想要成长,首先要面对这些不自在。这正是全人心理学成长公式“不自在——看破——放下——自在”的第一步。而咨询师所做的工作,主要就是帮助当事人“看破”的工作。 

当然,由于很少有当事人在面对不自在方面没有阻抗,所以帮助当事人面对不自在,突破阻抗,常常也是咨询师要做的事情。

人具有避苦趋乐,因循守旧,呆在舒适区的天性。佛陀对待舒适区的态度具有革命性的意义,这也就是成长意识。

佛陀像

(据说这是在英国博物馆珍藏的41岁的佛陀像,出自佛陀弟子。不管这是否确实,却是意味深长的事情。佛陀是什么样子呢?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尽管佛陀存在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时空。)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佛陀传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