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心”与中国哲学的“理一分殊”

标签:
北京大学刘述先杜维明台湾佛教理一分殊和谐社会杂谈 |
分类: 通心 |
“通心”与“理一分殊”
昨天,(11月15日,周一)我到北京大学参加了“第十四届汤用彤学术讲座”。主讲人是刘述先教授。简介:刘述先,原籍江西吉安,1934年出生于上海。获台湾大学学士及哲学硕士、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台湾东海大学副教授、南伊利诺大学哲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讲座、香港科技大学包玉刚杰出访问讲座教授。现任台湾东吴大学端木恺讲座教授、中研院文哲所兼任研究员、政治大学讲座教授。他以“传统思想的疏释”、“传统与现代接合的构想”、“系统哲学的探索”为治学重点,并致力建构一套自己的哲学,“一方面继承中国哲学的大传统,另一方面又能面临现代的挑战。”著有《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黄宗羲心学的定位》、《当代中国哲学论:人物篇、问题篇》、《儒家思想之现代阐释论集》、《全球伦理与宗教对话》、《现代新儒家之省察论集》、Understanding Confucian
Philosophy: Classical and Sung-Ming、Essentials of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 Philosophy等中英文论著。
当我一看到这一讲座的广告,马上就产生了强烈兴趣,这不仅是由于主讲者非常有名,而且是由于这一题目与“通心”密切相关。
“理一分殊”中国宋明理学讲一理与万物关系的重要命题。源于唐代华严宗和禅宗。华严宗在四法界中讲理法界和事法界时,认为理是全遍,不是分遍。“能遍之理,性无分限。所遍之事,分位差别。一一事中,理皆全遍,非是分遍”(《华严法界观门》)。禅宗玄觉禅师在《永嘉证道歌》中说:“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合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水月之喻,被概括为“月印万川”。它与华严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思想相似。太空一月映现在众多江海湖泊中可以看到无数月,无数月终归来源于一月。同一本体显现为形形色色的事物,千差万殊的事物的本质又同一。(百度百科)
可以说,“理一分殊”正是“通心”的哲学基础之一。“通心”要解决的就是“理一分殊”的问题。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能够通心,就是因为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源头,或者说产生出万事万物的“大我”、上帝、道等。人与人“理一分殊”解决的结果就是“君子和而不同”。
星云大师说得好:“和谐,并不要求大家都一样,而是‘同中存异,异中求同’,要能够容许差别中的共同存在,才能够和谐。”(星云大师《佛教与和谐社会》)只有人才能够有意识地做到这些。“通心”的理论和技术提出,为古往今来有关的哲学提供了一个整合的框架,为和谐社会、社会世界,或者说“理一分殊”的实现,提供了具有高效操作性的载体。我相信历史将证明这一点。我相信:“人类交往将经历第三次革命:通心!”。
我分别送了刘述先教授、杜维明教授一本《第三次革命:通心》。他们愉快地接受了。
刘述先教授气定神闲地做报告
会场爆满。不少人都没有座位。
看到这些坐在地上的北京大学学生,关心这样的学术问题,心中有一种感动和暖意。当今中国“不差钱,差灵魂”。但有这些人,中国人对精神的追求,终将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