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通心力
著名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1907——1981),是基本粒子“介子”的发现者,曾获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对庄子特别感兴趣。在庄子与惠子关于“知鱼乐”的辩论中,庄子说他感觉到鱼的快乐,而惠子驳斥他:“您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呢?”汤川秀树严肃地表示,他倾向于庄子的意见,认为庄子是可以知道鱼的感觉的。他说:“尽管我是一名科学家,却对庄子所要说的这一方面有更强烈的同感。”
是的,“通心”,不仅可以用于说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可以用于人与人以外的其他生物,甚至人与非生物。当通心所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交往的时候,这里的“通心”可以称为狭义的通心。狭义的通心之外的通心,都是广义的通心。也就是人与人以外的其它生物,甚至非生物的“通心”。狭义的通心,也包括自己与自己的“通心”。
莫诺(1910——1976)法国生物化学家,1965年与科沃夫共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他在《科学的发展》一文中写道:“在科学发展的要素中,或许最重要的一个是我称之为主观仿真的过程。依靠这个过程,我们主观地模仿我们周围的事情。基本说来,这是一种预期的态度(当我们希望度假时,我们实际上想象地体验着我们可能从这个假期得到的愉悦)。当一个科学家对一个特定的现象感兴趣时,他所做的只是力图主管仿造现象的情形,以达到内心表述的外在形式。首先,现象本身和有关根源等的内心表述,这点也许他没有意识到。我已经和物理学家们包括高度抽象的理论物理学家们讨论过这一点。他们告诉我,在思考感兴趣的现象时,他们或多或少将自身比作电子或者粒子,并且问,假如我是电子或者粒子,我会干什么。”(宋建林主编《智慧的灵光——世界科学名家传世精品》,第181页,改革出版社,1999年8月)
爱因斯坦虽然没有用“主观仿真”这个概念,但却十分强调“直觉洞察力”。
莫诺的“主观仿真”,相当于我说的“通心”的黄金三要件之一的“换位体验”。物理学家们“在思考感兴趣的现象时,他们或多或少将自身比作电子或者粒子,并且问,假如我是电子或者粒子,我会干什么。”
莫诺把“主观仿真”或者“换位体验”看成是科学发展的或许最重要的一个要素,这一看法,极为重要,指出了广义通心的秘密!
大道至简,仅仅两个字“通心”,多么深邃地揭示了人类行为的奥秘啊!很难说汤川秀树在发现基本粒子“介子”时,是否也曾经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介子”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