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读完了类似于佛陀传记的《故道白云》,书中通过一个放牛童的视角,描述了放牛童与佛陀的接触及佛陀的一生经历,并贯穿了佛教的一些主要教义。如该书序言中所言,本书展现了佛陀人性的一面,这人性的一面正如衬托鲜花的绿叶,绿得鲜艳而夺目。
由于我对佛教中的经典并不熟悉,专用的那些名词也不甚明了,所以在此只能就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理解来陈述我读该书的一些鄙陋想法,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正和教导。
佛陀早期跟随同时期的导师的修行,基础是现今常常可以见到的禅坐。(由于该书现在没有在手边,只能凭记忆叙述一些大致的内容,如有错误,会在后续更正。)禅坐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禅坐达致非想非非想的境界,其实质是封闭自己的感官,放下自己的所有感受,不起任何一念。
之后佛陀发现,这依然不能帮他摆脱内心深处的痛苦,不能超脱生死。于是他便开始行苦修之道,到深林里到荒野里,通过磨练身体,以求达到解脱。最终,佛陀在饥饿得濒临死亡之时发现这无助于解脱之道,于此同时也发现了通往解脱的大道。他发现,自己以前的修行,都是在尽力封闭自己的感官,而这都是错误的,真正的解脱之道需要他去关注和了解自己和周围时刻所发生的一切。佛陀悟道后第一次说法,是这样一个故事。他和一群小孩围坐在一起吃橘子,佛陀教导他们,真正的大道就如同吃橘子,在你剥橘子的时候,你知道你正在剥橘子,吃橘子的时候你知道自己在吃橘子,并感受到橘子的香甜,你清楚地知道自己当下所做的每一样事,并清除地知道自己的感受;而如果你剥橘子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剥橘子,吃橘子时不知道自己在吃橘子,更没有意识到橘子的美味和香甜,那么这一刻你就没有活着。真正的活着是清楚地知道自己当下一刻的一切,意识到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耳朵听到什么,鼻子闻到什么,身体触摸到什么,心里感受到什么,意识意识到什么。用佛教语言讲即是观六根六识。
佛陀讲,真正的大道是了解与爱。了解是指清楚地知道当下发生在自己及周围环境中包括人身上的一切,然后会自发地生出爱意。即当你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你内心里和其他人内心里的一切时,便会自动地生出怜悯和爱,这种爱不是出于自私,而是基于了解。
我于09年11月份在广州参加了许金声教授的心理学工作坊,感受很深,但能够用语言表述的只有一句,即一定要好好爱自己。这一句等同于废话,若要进一步解释这一句,也只能说要时刻地去觉察自己和觉察他人。我所感受到的能化为语言的仅此而已,正如佛陀在教导弟子时所说,他所证悟到的就用同森林中的树叶,而能教导弟子们的则仅仅是手中的几片叶子而已,我不如佛陀,仅举此例以说明我在参加工作坊过程中的感受。
工作坊中的感悟,其实和佛陀所讲的修行之道是一致的,即要时刻去觉察自己觉察他人。觉察自己是觉察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佛陀将身体分为眼耳鼻触,即眼睛、鼻子、耳朵、身体,将心分为心理感受和意识。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心理感受和意识是同一回事,其实不是这么回事,比方说,有时我们会感觉自己有很多很深很厚的感受,却没有办法用语言表达,这就是感受和意识的区别。感受侧重于一种感觉,可能会毫无逻辑,而意识则侧重于我们的思维过程,逻辑性会比较强。许金声教授的通心理论的精髓,或者说整个心理学的精髓,即是关注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其实包括身体和心灵上的。而工作坊的作用,即是帮助人把真实的感受还原。
如佛陀所言,如果你不能清楚地知道当下所发生的一切,你就不能算作真正的活着,这一刻你其实是死的。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知道自己看到什么,不知道听到什么,不知道闻到什么,不知道触摸到什么,不知道心里的感受什么,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也就没有真正的活着。活在当下,即摆脱这种无知,清楚地觉察到这一切。事实上,我们不仅是不知道,还会故意或被迫把自己的感受掩盖和扭曲,而这正是心理疾病的根源。而我们日常中可行的觉察和心理学的工作坊,正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他人的帮助,将我们的感受还原,去发现我们真实的感受是什么,并尽可能地将其转化为思维,去意识到那些感受的实质。
我觉得在还原感受这一点上,佛教和心理学是相同的,并且他们都不惧怕面对真实感受,只是在感受还原之后的处理方法上则不尽相同。佛教是教人清楚地意识到一切,包括眼耳鼻身心意所感受的一切,之后是去发现这一切都是空的,即佛教所讲的观空。我觉得这与佛陀前期的修行相关,佛陀早期的修行是一种封闭意识的方式的修行,佛陀在此方面的修为很高,所以他在面对真实感受时,能轻易地将其放下,知道一切感受都不会持续。心理学则采取另一种方式,在感受还原后,还要进一步地发觉,找出引起这种种情绪和感受的根源,即寻找心理情结的节点,去看透它(实际上这是感受还原的深化,是一种深度的还原),而事实上也的确是我们常人当下的种种感受,实际上在受过去种种的牵绊而变得扭曲和异化。(不过我想,佛陀大德大圣,应该在还原感受时可以发现这些过去的影响,不然这种还原就是不彻底的狭义的当下感受的一种简单还原。而且从传记中看,佛陀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相对都比较顺畅,来自过去的影响比我们常人而言要少之又少,发不发现我觉得都不会有太大影响。)(我等凡夫,不求甚多,又受业力所牵,所以只求能安稳过日子,不求成佛,只要在生活中能够渐渐地少一些嗔恨就行了)
换句话说,佛陀的看破是看破万法皆空,之后放下而自在。心理学的看破,实际上是在看透事情和感受的本质之后的一种渐进的过程。我以前常喜欢说,看透不如看破,看破不如看淡。我觉得这也可以与佛教的“看破——放下——自在”以及全人心理学的成长公式“不自在——看破——放下——自在”相对应。不过我觉得现在对这句话,相对以前而言,我有了更深的理解。
所以我觉得,佛教是先出世再入世来行大爱;通心则是不问入世与出世,它不主张宗教也不反对宗教,而只着眼于改善当事人的状态,使当事人更加自在。至于放下之后是出世还是继续过小市民的生活,则完全取决于当事人自己的意愿,不对此进行干涉。两者都是在助人和施行爱之道,其实质并无太大分别。
我甚愚昧,不懂至深佛理,所以只能习这入世法门,所以很感谢许老师能将生活至深的朴素道理展现给我这凡夫,并相信随着心理学的继续发展和推广,它必定将惠及更多人。我相信通心的理论虽然从佛教中吸收了很多营养,但相对而言,我个人觉得它更加适合平民大众,容易理解,更容易推广;而佛教,或者去除掉佛教中的那些太过神奇的东西,称之为佛陀教育,它若要推广,就必须将其翻译成老百姓都能理解的文字,不然人们只能学学打坐的样子,而学不到禅坐的本质,更不能理解精微的佛理,佛陀行八万四千方便法门,就是要让不同的人通过不同的方式去理解,而佛陀教育继续局限于那些固定的经典,并高高地将佛摆在供台之上,于民众实无太大益处。
在此祝愿所有人都能寻回本真的自己,获得幸福的人生,并祝通心理论可以走得更远更好,也愿佛教可以真切地行更多惠民之事。
我第一次写博客,些微鄙陋浅薄之语,欢迎各位高人批评指正,我将虚心受教。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