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为什么要强调家庭?(修改稿)
(2010-01-23 22:11:22)
标签:
心理治疗家庭社会结构杂谈 |
分类: 通心 |
心理治疗为什么要强调家庭?
——与张再林教授对话(之二)
(注:内容有部分删节)
张再林:另外,许老师,有一个问题向您请教,或者说质疑:心理治疗它的确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手段,但是我觉得是否需要有相应的、另外的一个东西来支撑它?
许金声:嗯。
张再林:就是说:我们不仅要讲这个人际关系上的,个人心灵上的这种“通心”,还要强调在社会上,整个社会是否通心。这样,才能为个人之间的通心创造社会的条件。
许金声:对。
张再林:比如说,今天地产商把房价提得这么高,你想跟他交心,你想跟他对话,他根本不理你。在四川成都有一个女的,反对拆房子,最后就自焚了,所以,这个问题还面对着一个现实社会的语境的问题。我觉得这是搞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人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在现实里有很多,是吧?碰到了一些你的患者或者说是对象,你是怎么给他们咨询?仅仅是这种排遣他精神上的压力或者说是痛苦吗?
许金声:嗯。
张再林:对他面临的实际问题是不是完全束手无策?
许金声:嗯,张教授提的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
张再林:因为我想您肯定碰到大量的这种情况。
许金声:这也是我当前重点思考的问题之一。你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分成两个问题。
张再林:嗯。
许金声: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针对个体的时候怎么办?怎么来调整?的确是,在我们这个社会,有一个人的病态背后的社会结构的病态问题,它们密切不可分。
张再林:对,话说得非常好。
许金声:有很多心理问题,是我们这个有问题的社会结构不断制造出来的。也就是说,很多心理问题是结构性的,有不少人出现的都是类似的情况。由于社会、社会结构就有病态,所以常常会出现某些情况。心理学界有好多人常常感到困扰:做治疗,你给他治疗了之后,他一回到原来的环境,他慢慢地又被环境同化了。他的整个心理疾病、心理问题,是他与所处的整个系统的互动造成的。所以,我现在做治疗,强调要治本,应该要做家庭治疗。这里与您强调“家庭”这个概念是一致的。
张再林:嗯,嗯。
许金声:凡是在治疗中注意了家庭问题的,就能够取得相对稳固的效果,我靠这个方法甚至治疗了一些精神分裂症。因为家庭是一个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稳定的结构,它跟社会有联系,又相对独立于社会。心理治疗能够扩大到家庭这个系统,就能站得住脚。
张再林:家庭是一个小社会。
许金声:是个小社会,你把这个小社会调整好,就可以相当程度上达到健康。——这是一个问题。你刚才提出的那个问题,包括两个问题,一个是个体治疗怎么办?个体治疗要做好就要从个体扩展到家庭,我只能做到这一步了。
张再林:嗯,嗯。
许金声: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怎么能利用心理学的力量来改变社会?这方面我也写了一些文章,包括我在博客《中国社会潜藏着极大的心理危机》。面对中国的心理危机,心理学界在很多时候是缺席的……
…………
张再林:嗯。
许金声:参与很少,就是汶川地震都参与的少,甚至很浅。我刚刚去了海南岛。海南岛东方市去年2009年发生了这样的事:两个中学生打架最后导致了大规模的武斗。一千人对另外一千人,群体性的武斗。然后大家之后冲击派出所,把派出所给砸了。两个学生打架为什么会引发这么大的冲突?这说明本来就潜藏着很多负面的情绪,它们一触即发,一旦遇到什么导火线,一点就着。…………但是我们社会现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控制多于疏导,没有重视去消除根源。所以中国社会一旦发生什么冲突,总是以最坏的一种结果来结尾。建国以来发生的许多事件,都有不少类似的情况。我们的社会缺乏沟通的传统和训练。这就涉及到一个我们应该怎样用心理学影响社会了。我现在感觉自己找到一个途径,这就是普及“通心”。这首先已经可以在道理上说清楚,在我的新书《人类交往将经历第三次革命》,里面有一章是《非暴力运动与通心》,谈的就这方面的问题。“非暴力”的实质、精髓其实就是“通心”,还不在于不使用暴力。当然,不使用暴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它的精髓、更深刻的含义是“通心”。甘地、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运动把掌权者、当政者看成是一个活生生的一个人,是“我与你”的关系,是可以改变的。他们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变化的,可以通过你的行为的改变来改变他的行为。以甘地和马丁·路德金伟大之处就是在这个地方,他们能够做“通心者”,能够改变自己。
张再林:嗯,嗯 ,嗯。
……
(未完,待续)
星原整理、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