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心的成本
通心是交往中最好的、最舒服的一种状态。理论上,与任何人都可以通心,只要有足够的条件,但通心是有成本的。
通心的成本是指为了达到通心的状态,进行沟通所需要付出的时间、精力等。和不同的人通心的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和有的人沟通容易,和有的人沟通不容易,和有的人沟通则非常困难。
在理论上,尽管和任何人通心都有可能,但实际上和某些人通心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你不得不考虑通心的成本。如果和他通心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是你所不能够承受的,那么你也可以放弃通心。当然,你事先也要想清楚,如果不和他通心,你是否能够忍受你们之间的纠缠状态?在知彼知己的意义上,这也是一种“通心”。
通心是一个至少有双方存在的行为。在这一行为中,往往一方是主动通心者,一方是被通心者。
2006年夏天,我在山东某市做了一个体验式的心理咨询讲座,在这个讲座上,我讲到了通心理论,并现场处理一个自愿者的问题。他的问题是与领导的关系不好,他想改善这种关系。我指出,要改善关系,唯一的办法只有通心。
自愿者:“他是领导,作为领导,他应该主动和我通心!”
许金声:“那你就等他来和你通心吧。”
自愿者:“可是他不和我通心!”
许金声:“他不和你通心你感觉如何?”
自愿者:“我感到烦恼。”
许金声:“那你就只有继续烦恼了。如果你不想和他主动通心,他也不和你通心。你等着他来与你通心,你实际上已经把解决自己的烦恼的主动权交给了他。他想解决,你才能够解决。”
自愿者:“我不愿意,我感到不舒服。”
许金声:“那就看你有多大的不舒服了。如果不舒服已经足以使你想改善关系,这就意味着你需要把改善关系的责任承担起来,就必须和他通心。”
……
可以猜想。很可能这位自愿者与他领导的关系还是照老样子维持下去。
当时我还说到,通心还有一个成本问题。与某些领导通心,难度太大,不得不考虑成本。——当说到这里的时候,台下响起了一片掌声。看来是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正是由于成本太大,许多群众只能够继续烦恼下去。
本来领导是“为人民服务”的,他们是主动通心者,而群众是被通心者,应该是领导来和群众通心。可是现实情况却恰巧相反。
评职称了、提工资了、发奖金了、有某种困难需要解决了。于是你去找领导,你小心翼翼地顺着他说,和他套近乎,也就是试图和他通心,甚至你会想方设法地送礼……有时候你达到了目的,有时候你没有达到,有时候你反而受了一肚子的气。
做当然的被通心者是愉快的。走到哪里,会有人主动和你打招呼,会有人考虑你的需要。
而做了领导,就成了当然的被通心者。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解释了在这种社会结构里,总有那么一些人拼命向上爬。
有的人还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想通心,他不想和我通心怎么办?”
你真正想通心,就应该知道他不想和你通心的原因。这就是通心的第一步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