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卡姆剃刀”与全人心理学
许金声
2007年在北京阳台山度假村举办的全人心理学•心灵成长工作坊(高级班)结束后,学员李进军先生(医生、心理咨询师)在我的“心灵成长万里行”的横幅上题词:“通心,大道至简”。
这次(2009年3月)在云南省心理卫生中心举办的高级班上,我着重强调了全人心理学的“通心原理”、“通心公式”以及“成长公式”,这一个“原理”、两个“公式”概括了全人心理学的精华。我讲到了科学的简单性原则,讲到了心理咨询师的素养以及“道、法、术”的问题。我认为:心理学应该越学越简单,而不是越学越复杂。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应该是得道之人,正因“大道至简”,故而能够举一反三、左右逢源、顺藤摸瓜、车到山前必有路……
在讲到科学的简单性原则时,我提到了“奥卡姆剃刀”原理。
一、 什么是“奥卡姆剃刀”?
记得还是在八十年代,我在学习分析哲学时,就看到了“奥卡姆剃刀”原理”的介绍。当时的感觉是颇有点兴奋,似乎有某一根神经被深深触动,我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一有点古怪的名词。没想到它还真和我有缘分。关于这一原理,网上一篇文章不错(作者不详),我把它略加删改,就借花献佛了:
奥卡姆剃刀(Occam"s Razor, Ockham"s
Razor)是由14世纪哲学家、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提出的一个原理。奥卡姆(Ockham)在英格兰的萨里郡,那是他出生的地方。这个原理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Entities
should not be multiplied
unnecessarily)。威廉使用这个原理证明了许多结论,包括“通过思辨不能得出上帝存在的结论”。这使他不受罗马教皇的欢迎。 许多科学家接受或者(独立的)提出了奥卡姆剃刀原理,例如莱布尼兹的“不可观测事物的同一性原理”和牛顿提出的一个原则:如果某一原因既真又足以解释自然事物的特性,则我们不应当接受比这更多的原因。
对于科学家,这一原理最常见的形式是:
当你有两个处于竞争地位的理论能得出同样的结论,那么简单的那个更好。
在物理学中我们使用奥卡姆剃刀切掉形而上学的概念。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与洛仑兹的理论就是一个范例。洛仑兹的理论认为在以太中运动的尺收缩、钟变慢。爱因斯坦关于空—时变换的方程与洛仑兹方程在钟慢尺短效应上一致,但是爱因斯坦和庞加莱(法国数学家——译注)认为以太不能根据洛仑兹和麦克斯韦方程组检测到。根据奥卡姆剃刀,以太就被排除了。
这一原理也被用来证明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海森堡从光的量子本性和测量效应中推出了不确定原理。 史蒂芬•霍金在他的《时间简史》中解释说:我们仍然可以想象,对于一些超自然的生物,存在一组完全地决定事件的定律,它们能够观测宇宙现在的状态而不必干扰它。然而,我们人类对于这样的宇宙模型并没有太大的兴趣。看来,最好是采用称为奥卡姆剃刀的原理,将理论中不能被观测到的所有特征都割除掉。
但是“不能确定以太的存在”和“以太的不存在”都不能仅仅根据奥卡姆剃刀推出。它可以区分两个能做出同样结论的理论,但是不能区分其他可能做出不同结论的理论。实验的证据仍然是必需的,并且奥卡姆本人支持经验主义,而不是反对。厄恩斯特•马赫提倡奥卡姆剃刀的一个版本,他称作“经济原理”,表述为:“科学家应该使用最简单的手段达到他们的结论,并排除一切不能被认识到的事物”。把它引入哲学就形成了实证主义哲学,即认为某物存在但无法观测与根本不存在是一码事。马赫影响了爱因斯坦关于时空不是绝对的论述,但是他(马赫)也把实证主义应用到分子的概念。马赫和他的追随者认为分子是形而上学的概念,因为它们太小而不能被直接探测到。这种主张不顾分子论在解释化学反应和热力学上的成功。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使用经济原理抛弃了以太和绝对参照系的时候,爱因斯坦几乎同时发表了一篇关于布朗运动的论文,它证实了分子的实在性,这就打击了实证主义的使用。这个故事意味着,我们不能盲目使用奥卡姆剃刀。正如爱因斯坦在他的《自传笔记》中写道:
即使是大胆而天才的学者也会因为哲学上的偏见而妨碍他认清事实,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例子。 人们常常引用奥卡姆剃刀的一个强形式:如果你有两个原理,它们都能解释观测到的事实,那么你应该使用简单的那个,直到发现更多的证据。 对于现象最简单的解释往往比较复杂的解释更正确。 如果你有两个类似的解决方案,选择最简单的。 需要最少假设的解释最有可能是正确的。 ……或者以这种自我肯定的形式出现:让事情保持简单! 注意到这个原理是如何在上述形式中被加强的。严格的说,它们应该被称为吝啬定律,或者称为朴素原则。最开始的时候我们使用奥卡姆剃刀区分能够做出相似结论的理论。现在我们试图选择做出不同结论的理论。这不是奥卡姆剃刀的本意。我们不用检验这些结论吗?显然最终不是这样,除非我们处于理论的早期阶段,并且还没有为实验做好准备。我们只是为理论的发展寻求一种指导。 这个原理最早至少能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界选择最短的道路”。亚里士多德在相信实验和观测并无必要上走得太远。朴素原理是一个启发式的经验规则,但是有些人引用它,仿佛它是一条物理学公理。它不是。它在哲学和粒子物理中使用的很好,但是在宇宙学和心理学中就不是特别好,这些领域中的事务往往比你想象的还要复杂。或许引用莎士比亚的一句话要胜过引用奥卡姆剃刀:“天地之大,
赫瑞修,
比你所能梦想到的多出更多”(出自《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五景——译注) 朴素是主观的,宇宙并不总是像我们认为的那样简单。成功的理论往往涉及到对称、美与简单。1939年保罗•狄拉克写道: 研究者在把自然法则转变为数学形式的时候,应该为数学的美而努力。对于简单和美的需求往往是等价的,然而当它们发生冲突的时候,后者应该优先。 吝啬原理不能取代洞察力、逻辑和科学方法。永远也不能依靠它创造或者维护一个理论。作为正确性的判别方法,只有逻辑上的连贯性和实验的证据才是绝对的。狄拉克的理论很成功,他构造了电子的相对论场方程,并用它预言了正电子。但是他并没有主张物理学仅仅应该基于数学的美。他完全赞同实验检验的必要性。 最后的结论来自爱因斯坦,他本身也是一位格言大师。他警告说: “万事万物应该尽量简单,而不是更简单。”
二、全人心理学与“奥卡姆剃刀”有什么关系?
这次在云南省心理卫生中心举办的高级班结束后,曾经多次参加我的工作坊的心理学爱好者张辉(工程师)写道:
“全人心理学大道至简。通心、成长的二公式道理简单又耐人寻味,适用于各种情况,需要每个人吃透其精神,不断实践,细细品味。不通心就一定会不痛快,不成长必定有烦恼,通心是人际交往的不二法门,成长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现实。”“我深信全人心理学势必会被世人接受,我庆幸我较早就开始从全人心理学中吸取养分。”
“全人心理学大道至简”,我很高兴又有学员先说出这样的话。我在讲授全人心理学,或者在运用通心原理进行治疗的时候,有时候会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美感油然而生。这种美感有一点像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又有一点像看到了人际的奥秘、世界的秩序。这正是一种“大道至简”的美感。正是这种美感,使我精力上升,能量贯通,进而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分享自己的发现。心理咨询工作远不如许多人想象的那么复杂、神秘。只要能够运用通心的原理和方法,再加上一定的社会知识和阅历,就有能力从事这一工作。——自从我开始用通心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后,还没有遭遇不能够解决的案例。——我有一位学员,30岁,大学毕业,以前没有学习过心理学,但他在第一次上了我的工作坊,并且做了个案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在上了我的第四次工作坊后(每次都做了个案),他自信大增,状态巨变。如此情况之下,居然有人不去找心理咨询师,宁肯选择他咨询,而且甘愿付钱给他。因此我想到,我们培养心理咨询师的教育,似乎是过于烦琐了,应该大大简化。
全人心理学的“通心”原理是我通过“奥卡姆剃刀”得到的。一旦确定它的地位和作用后,它本身又成为了一把“奥卡姆剃刀”。大凡已经取得国家证书的心理咨询师,都已经学习了多种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理论、方法。通心原理可以帮助他们消化和整合所学习的东西。凡是在治疗中有效的方法,都可以在其中找到“通心”的因素。凡是在治疗中没有效果的方法,都是由于不通心。当然,有的时候是由于咨询师还没有掌握通心,以至再好的方法也不能够有效地予以运用。也可以说,只要您掌握了通心,就能够高屋建瓴、势如破竹。
大名鼎鼎的人本治疗大师罗杰斯,面对“奥卡姆剃刀”,似乎也可以拿起来刮一下胡子。他关于治疗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提出了“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一致性”等多个原则,按照奥卡姆剃刀原理,其实是可以改进的。如果把“共情”加以深化,发展为“通心”,一个原则足矣。做到了“通心”,也就做到了“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一致性”。
当前在心理学界,各种治疗方法风起云涌,令人目眩神迷,善于学习者,其奥妙之一,就是善于运用这把“奥卡姆剃刀”。书要越读越薄,方法要越学越少。
三、如何在人际交往中运用“通心公式”这把剃刀?
所谓的“公式”,是借用自然科学的概念,指对于可以普遍适用,可以反复被印证的行为模式的表述。“通心”公式的意义则是强调“通心”在人际关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扭转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错误认识和习惯。在人类的交往行为中,有大量的都是人类自称为是“积极的行为”,例如,爱、关心、尊老爱幼、找工作、找对象、教学、传授真理、为人民服务等等。但实际上它们并不导致积极的效果,大量的效果甚至是负面的和消极的。只有在通心的情况下,这些行为才能够导致积极的效果。如果人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之所以效果不好,那么问题要容易解决一些。但麻烦在于,人们或者是糊涂的,或者有很多“借口”或者错误的认识来替自己辩解。这些借口正是一些笼统的“积极的行为”,即“爱、关心、尊老爱幼、找工作、找对象、教学、传授真理、为人民服务”等。这种情况促使不通心的行为大行其道。“通心”有助于人类自认为是积极的行为的拨乱反正。
通心公式可以说正是在人类交往中对于“奥卡姆剃刀”的运用。
通心公式:
真正的X是通心,不通心的X是Y。
(“X”等于积极的行为;“Y”等于引起的负面的情绪。)
运用这一公式,可以剃掉一切严格意义上是假的积极的行为。如何运用这一公式呢?下面是一个例子:
广州的王女士是单亲家庭。她有一个女儿是大学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学读书。她的苦恼是女儿自从读书后,很少和她联系,不给她写信,不打电话,甚至放寒假过年也不回家,宁愿呆在学校。以前她对女儿严格要求,要求刻苦读书,甚至不惜用体罚。她认为自己非常爱女儿,自从离婚以来,她含辛茹苦,在物质生活上对她照顾非常周到。多年以来为女儿耗费了许多精力,为她请家教花了不少钱。但现在女儿却是这样,使她非常委屈、失望。她埋怨女儿没有孝心。那么她女儿的感受究竟如何呢?她女儿的感受是矛盾的,多年的严格管教使她很不舒服。一方面,她对母亲充满了怨恨,另外,她对母亲还有一些恐惧感,这种恐惧感也影响了她在学校与老师的关系。她的一门重点课程的老师很有学问,但风格严厉。这位老师的性格使她很不舒服,使她想到自己的母亲,以至于她不想上这门课,造成她这门课程不及格,需要补考。于是,寒假到了,尽管母亲多次来信催她回家,但她不想看见母亲。她不想看见母亲的原因在于,她一想到母亲就有很多不舒服,母亲对她管得太多,包括非常关心她现在谈恋爱的情况。于是,她决定寒假就在学校里过,一方面他需要补课,一方面正好报复一下母亲(至少在潜意识里有这种想法)。当然,她这样决定后,有时候又会升起一种内疚情绪,因为她也知道母亲为她付出了很多。于是她又感到矛盾。但矛盾之后,还是对她母亲的反感占了上风。这些情况,可以用通心公式来描述,这样无论对王女士,还是她的女儿,都有助于他们觉察自己。对于王女士,她原来觉得自己是在为女儿好,是“爱”女儿,这是积极的行为。
那么,套入公式,X==爱女儿。但她的“爱”,实际上对她自己造成的后果Y却是自己的委屈、失望还有埋怨。这样,套入通心公式:公式:真正的X是通心,不通心的X是Y。(“X”等于积极的行为;“Y”等于引起的负面的情绪。)套入后就是:真正的对女儿的“爱”是通心,不通心的爱是引起自己的委屈、失望还有埋怨等。对于王女士的女儿,对王女士的所谓“爱”,实际体验到的Y是怨恨、恐惧、厌烦、内疚等。这样,套入公式后就是,真正的母亲的“爱”是通心,不通心的爱是怨恨、恐惧、厌烦、内疚等。
如果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受到挫折,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感到不愉快,我们都可以运用通心公式来检查、提醒,乃至纠正、修正我们的行为,逐渐剃掉那些不通心的行为。所有不通心的行为,对于快乐生活不仅是多余的,甚至是有害的。只要能够减少不通心的行为,增加通心的行为,我们就可以越来越活得简洁而舒畅。
四、心理策略:为所当为,尽量不要增加实体
奥卡姆剃刀原理对于我们的生活大有指导意义。例如,我们有了心理问题怎么办?我们有消极情绪怎么办?我们发现自己或者经常失眠,或者有强迫性的思维或者动作,或者容易愤怒、委屈……是隔离它们,或者硬挺过去吗?时间是最好的治疗师吗?时间一长,这些问题都能够自己解决吗?
我们明白了奥卡姆剃刀原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就知道越早处理越好。如果我们采取隔离或者硬挺的态度,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是在增加新的问题,即增加实体。孔子是一位心理学大师,他的许多话里充满了奥卡姆剃刀的智慧。例如:“不迁怒,不二过。”现在的事情使你愤怒,以后就不要再愤怒了,现在对甲愤怒,就不要转移到乙了。现在犯了这一错误,以后就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了。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遇见了什么使你愤怒的事情,你或者当时就可以适当表达出来,或者事后找方法宣泄(如果当时不适宜表达),不要闷在心里。有人会怀疑,如果当时就表达,是不是很情绪化?其实很多情况正好相反,越害怕表达自己情绪的人,往往自己内心的情绪冲突更多,更容易情绪化,甚至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因为要压抑一种负面情绪,这种情绪非但没有消失,往往又会增加一种负面情绪,这使得自己对情绪的把握越来越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