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通心"可以超越死亡

(2009-01-23 20:13:57)
标签:

通心

水滴

高峰体验

大海

崔雅

  人的一生会面对亲人的死亡,最后自己也会死亡。死亡是可以“超越”的。超越死亡是我们一生的课题。面对亲人的死亡,超越主要意味着转化悲伤、遗憾、内疚等情绪。面对自己的死亡,超越主要是指转化恐惧与焦虑。 
  肯·威尔伯的《超越死亡》是一书非常难得好书。好就好在它详细地描写了一次超越死亡的过程。

肯·威尔伯和崔雅结婚,一个多月后崔雅却被检查出患了乳腺癌。他们一起和病魔搏斗了五年,死亡最后还是不可避免,但是它却被超越了。当崔雅平静地离去后,肯·威尔伯是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况:

“那天晚上我一直待在崔雅的房间,入睡后我做了一个梦,其实不大像是梦,更像是单纯的意象:水一滴一滴落到海里,立即与海水融合。起初我以为这个意象显示崔雅已经解脱,她就是融入大海的小水滴。后来我才明白它更深的含义:我是水滴,而崔雅是那片大海。她谈不上什么解脱,因为她早已经解脱了。真正得救的人是我,我因服侍她而得救了。”

这个梦就是他们超越的象征。人的一生,既是一步一步自我实现的过程,又是像水一样一滴一滴融入大海的过程。肯·威尔伯说,它原来以为崔雅是那水滴,后来发现崔雅是大海,而他是水滴。——这非常有意思。崔雅在去世前已经解脱,融入大海,而肯·威尔伯靠着与崔雅的通心,也完全接纳了死亡。如果说刚开始肯·威尔伯对崔雅还是一种投射,那么后来完全是通心了。

水滴融入大海,水滴与大海已经不可分离。个体接纳一切,生命融入无限。

生命的主要意义在于质量而不是数量,心灵交流的主要价值在于通心而不是维持,更不是纠缠。肯·威尔伯和崔雅在一起的时间虽然只有五年,但这五年非同凡响,他们心灵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成长,他们的共同生活非常有质量,他们之间的交流极有深度。也许还可以这样认为,崔雅之所以能够安然离去,是因为已经有了肯·威尔伯伴侣互为通心者。罗曼·罗兰说,有过心心相印经历者,即是尝到了天上人间的欢乐。马斯洛说,高峰体验(当然也包括人际交流中的高峰体验)是一种终极体验。这些话都内在地含有“通心”超越死亡的意思。

说的简明一点,在亲人之间,达到的通心程度越高,一方的离去越不会导致难以解脱的痛苦。

在一次公开课中,有一老学员来参加。她谈到了她姥姥去世的事情。她觉得在和遗体告别的时候,不觉得怎么难受,因为她感觉和姥姥同在。

   她说:“姥姥去世时去参加葬礼。她躺在哪里,感觉自己和她有一种交流。我没有任何遗憾。生前,她不曾害怕死亡。她是一个非常包容的人,无论什么事情都乐在其中。去世时有80多岁了。”
  和一个已经去世的人通心,等于和他(她)同在。他(她)走了,等于先一步去天堂,他(她)仍然和你同在,你们在精神上仍然在继续交流……
   
   亲人之间,凡是生前关系不好,经常有纠缠,甚至有较深隔膜,一方去世后都总会留下遗憾、痛苦,哀伤和其它负面情绪混杂在一起。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怎么办?还是只有“通心”,改善其关系。
   但是,要自己这样做比较困难,需要心理学家的帮助。我在全国各地举办心灵成长工作坊,不时都会遇到学员要求处理亲人去世的问题。去年我去四川灾区做心理援助,也处理了不少这方面的问题。我发现用“通心”的方法非常顺利,它能够快速地提升当事人的能量,走出死亡的阴影,面对现实。例如,我在灾区的一次工作坊上做了一位妇女在地震中丧失丈夫的个案。她一上来就泣不成声。我的办法是抓住她当下的情绪,激发她进一步宣泄,继而,适度触及一些细节。——这一点,我与一些心理咨询师的做法大不相同,他们常常强调要避免“二次伤害”,不要碰触伤疤。唯一的效果检验是看当事人发生什么变化?该妇女当时的情绪以及连表情都发生了极大变化。——尤其令人欣喜的是,一周后打电话回访,她不仅自己走了出来了,而且还参加了一个援助组织,去帮助其他丧失亲人的人。
   
  “通心”可以超越死亡,这同时也提示我们,要珍惜我们现在的关系,应该有更多的通心而不是纠缠。这样做,一是可以坦然地接受对方的离去,一是自己在离世时少一份遗憾,尽快地恢复正常生活。 

"通心"可以超越死亡
肯 威尔伯和崔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