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当下”的一个例子

标签:
研究生考试女同学活在当下心理学 |
分类: 活出最佳状态 |
“活在当下”的一个例子
也许是由于对生活质量的关注越来越多了,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提到“活在当下”这一概念。
什么是“活在当下”?
拿人际交往来看,活在当下就是根据当时的人、环境,让自己的立场和状态变清晰,并且做出恰当的反应,。
我想举我最近的一次经历为例。
最近,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聘请我为“心理学进展”课程的临时教授,上一次课。我刚刚提出了一些新思想,正需要交流。于是,我决定介绍自己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校方把上课时间安排在2009年1月13日下午2点至5点。
我下午1点50分到达7教404。没有想到,学生只来了一半,而且其中差不多有四分之一的手里还拿着一份什么材料。一问,他们拿的材料是政治复习资料,晚上就要考试。人尽管是少数,但对气场影响不小。
我想有点麻烦了,这课程不好上。不知道学校为什么恰恰把我的课程安排在这样的时间?
心理学院负责这门课的助教问我:“要不要点名?这样就可以多来一些学生。”
我回答:“不用了。怕点名而来,来了也不会认真听。”
看见来的学生手里拿着材料,感觉他们难以认真听课。这位助教又关心地对我建议:“今天您可以灵活一些:提前一会下课。”
为了讲这课程,我专门花了一定时间备课,也很想知道北京师范大学的心理学研究生们对我的研究成果有什么看法,当然希望尽量上得好一些。既然情况已经这样,只有追求一个相对好一点的结果了。我估计,特别看重考试,或者需要复习的学生不会来,来的学生大多应该多少对我的课程感兴趣,或者对考政治有一定把握。
由于我事先向学校声明准备尽量以工作坊的方式来上课,要双向交流,大教室里抬走了一些桌子,中间空出一块地盘,围成了一个大圈,可以互相看得见。我可以观察到每一个学生。这样,一些原来一直在看政治材料学生不好意思,就收起了材料。
开始讲后,我才发现问题仍然比较严重。在我尝试性地讲了一阵后,就开始提问,没有学生主动举手。我只好点人回答。但在点人回答后,再提问,气氛还是提不起来。于是,干脆停下来,讨论考试的问题。
以下是课堂上的一段对话:
许金声:“今天考什么?……请那位同学说一下。”我点了一位手里拿着材料的女同学。
某女同学:“政治。”
许金声:“政治,政治考试重要不重要?”
某女同学:“考试本身不重要,但是及格很重要,不及格后果很严重。”
许金声:“恩,那还是重要嘛。就是想考及格嘛,是吧?考不及格会怎么样?”
某女同学:“那是学位必修课,考不及格就要重修。”
许金声:“恩。”
某女同学:“然后还有什么,不能毕业吧?”
大家哄笑。
许金声:“您现在,觉得自己考及格有多大把握?”
某女同学:“现在?”
许金声:“恩。”
某女同学:“百分之四十。”
许金声:“才百分之四十吗?”
某女同学:“恩,因为还没有看呢。”
许金声:“恩,那如果您现在就看,不听这个课呢?”
某女同学:“百分之八十。”
许金声:“百分之八十?现在到下课还有一个多小时,就这一个多小时您能背多少?能够增加百分之四十?”
某女同学:“一个小时不行,得好几个小时!”
许金声:“啊?”
某女同学(重复):“一个小时不行,得好几个小时。”
许金声:“这个课再过一个多小时就结束了!”
某女同学:“应该没有问题了(呵呵)……我觉得老师刚才的话解决了我的根本矛盾。我刚才比较纠结(矛盾)嘛,然后,就是又想去复习,又想上这个课。但是,又会想:要是上了这个课就不能复习了,不能复习就考不好试,考不好试,就得重修,所以很矛盾。但是老师刚才说一个小时,我觉得其实也就一个小时,也看不了、记不了多少东西,主要靠平时积累,然后如果是这样的话,内心就平静了。”
有好些学生和她有相同状态。但经过这一番对话,课堂上的气氛变得更加适宜上课了。我又引导大家做了放松练习,在放松时我特别注意了关于考政治的暗示:再次强调时间不多了,看书复习已经来不及,不如定下心来,学一点东西。晚上考政治,尽量发挥好状态即可。
接着讲下去,再提问的时候,有数位学生主动回答了。其中一个,还联系了自己目前的一个心理烦恼。我顺势现场给就她做了处理。——我一直认为,讲授关于心理咨询的课程,要让学生收获最大,最好的方式应该当场做个案。这个个案按照当时的条件,应该相当成功了。她当场表示自己不舒服变轻,由9分减到2分,知道应该怎样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