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斯洛论“通心”

(2009-02-01 17:45:48)
标签:

通心

共情

融合

体验性知识

马斯洛

分类: 与大师们通心

(前言: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1908年4月1日-1970年6月8日)是世界伟大的心理学家,心理学第三思潮,即人本心理学的奠基人和主要发言人。今年6月8日是他逝世50周年纪念日。马斯洛心理学深刻地影响了心理学研究,强化了关于心理健康研究的取向。他的主要思想和理论,在经济、政治、管理、教育等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他提出一些概念已经超越了心理学界,进入了大众语言,例如像需要层次、自我实现、  高峰体验等……他的思想,属于世界优秀文化遗产。为促进中国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我们出2010年起,每年举办一届“中国心理健康服务论坛”,今年的第十一届将于6月8日——6月9日在广东惠州市惠东县国家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区举办。为纪念马斯洛,此届的论坛的主题定为马斯洛心理学研讨。欢迎各位有识之士参与。(详见有关信息 )从今天起,我将陆续发表关于马斯洛心理学研究的文章。——许金声。

马斯洛与“通心”

马斯洛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心理学家。他对于人性有惊人的洞察力。他的不少话见解独特,与我所说的“通心”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这里随便摘录一些与大家分享:

    体验性认识和观察性认识


 马斯洛:生活中的许多事物是语言、概念或书本难以准确表达的。对一个生来双目失明的人,我们无法向他描述我们所能看到的颜色;只有下水游泳的人才能体会到游泳的滋味,不下水的人,纵然读过世界上所有的关于游泳的书,听过各种描写,对游泳还是难以体会;精神变态者决不会知道爱情的幸福;年青人必须当上父亲或母亲之后,才能充分体会到做父母的滋味,然后感叹地说:“真没想到会是这样!”;我的牙痛不同于你的牙痛,等等诸如此类。也许最好应做这样的结论:生活中样样事情必须首先有体验性认识。

 许金声点评: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尤其需要习惯于这种体验性认识。这意味着,心理咨询师应该帮助来访者进入他自己的体验性认识状态,即帮助来访者和自己通心。当来访者进入体验性知识状态之后,他就变得 比以前更加真实。而咨询师进则可以通过换位体验进入当事人的体验性状态。马斯洛说:“生活中样样事情必须首先有体验性认识。”——我们的教育却刚刚相反,学习一大堆没有用的知识,却没有关于实际事情的体验。这也谈到了通心的困难。要与缺乏体验性认识的人谈他缺乏体验的事情,需要有耐心去找到他已经有的接近我们将要传达的那种事情的基础。

    体验与成规化

   马斯洛:很久以前,我从当艺术家的妻子那里得知,她对我的作为科学家的一些着魔似的分类方式感到非常恼火。例如,对于我所喜爱的一种鸟、一种花或一种树,我总是身不由己地问它们的名字。我似乎还不满足于喜爱和欣赏,总要搞点理性的东西。这种“理论性的东西”常常替代或完全取代了对于事物现状的沉醉或冥想。我把这种不真正感受和体验,而去分类的过程称为“成规化”,意思是,为了组织和统一一个完全体验性的世界,使“正常”和“健康”的努力都变化、病态化了。

 

许金声点评:马斯洛的妻子伯莎是一位雕塑家。在这里,马斯洛不仅表达了一种深刻的思想,还透露了他与妻子的亲密关系,以及妻子对他的帮助。人们是何等喜欢理性化和喜欢贴标签啊!其实这是不放松,不是通心的状态,深层是具有焦虑和缺乏安全感。

人不是物体

马斯洛:对于人的“科学”研究只不过是物理学方法论、天文学、生物学等等对一种令人恼火的极不合适的物体所进行的一种更为困难、令人更为沮丧的应用。

许金声点评:马斯洛对传统科学研究以及唯科学主义的批判。人是非常特殊的对象,其直接 研究方法应该是“通心”。

共情与直觉

马斯洛:下举一些例子,尽管它们之间并不总是相互的,如朋友认识朋友,两人相爱,父母认识孩子,或孩子认识父母,兄弟认识兄弟,医生认识病人,等等。在这些种种关系中具有特点的是知者与其所知紧密相连,他并非远在天边;而是近在眼前。他并非冷漠无情;而是温暖待人。他并非无情无义;而是极富感情。他对认识的对象有共情,有直觉,即他感到与其相通,与其一致,在某种程度上并在某种意义上则与其完全相同。他常挂在心。

许金声点评:“知者与其所知紧密相连”,这大概只有当人处于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的情况下,才可能产生这种状态。而一个人如果大我被唤醒,则随时可以进入这种状态。

慈母与孩子的交流

马斯洛:慈母总是能比儿科医生或心理学家更好地与她的孩子进行交流。如果这些医生有头脑,他们就会利用母亲作为翻译,他们还经常会问“他想说什么?”世交之友,特别是已婚之友,相互理解,相互预测,相互交流,而其方式却使旁观者大惑不解。

许金声点评:马斯洛常常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说明问题。而这些例子通常都精彩、贴切,常常 令人开窍。慈母之于孩子,世交之友之间,为什么容易通心?他们有更多的换位体验。

最高的通心状态是变成对方

马斯洛:这种人际知识朝着终极发展,此种终极的获得是通过亲密关系,达到一种神秘的融合,使两个人在现象学上成为一体。对于这种融合的方式,神秘体验者,禅师,高峰体验者,情人,审美学家等等都作过最为恰当的形容。在这种融合体验中,对于对方的认识是通过成为对方而获得的,也就是说,这是从内部得到的体验性知识。我认识它是因为我认识我自己,而它又成了我的一部分。与认识的目标之融合产生了体验性知识。既然体验性知识对于任何人类目的来说都是最佳知识,那么认识一物体的好方式就是朝着与其融合迈进。既然与任何人融合的好方法是关心他,甚至去爱他,那么我们最后得出了这样一个学习与认识的“规律”:你想认识吗?那就关心吧!

许金声点评:“这种融合体验中,对于对方的认识是通过成为对方而获得的”。能够如此的咨询师是咨询高手,能够如此的谈恋爱者是恋爱高手。“既然体验性知识对于任何人类目的来说都是最佳知识,认识一物体的好方式就是朝着与其融合迈进”,这正是我们讲通心时强调的  一个重要条件:换位体验!当然,马斯洛没有完整地提出关于“通心的黄金三要件”的理论,  以及具体训练方法和提高方法。这大概与他不是一位专业的心理治疗师有关。他主要是一位思想家和心理学家。

更多关于马斯洛的文章:

《关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http://www.psychologies.com.cn/blog/articleinfo.jsp?blog_record_id=38646

《幸福新概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b541b801008w7i.html


马斯洛论“通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