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情欲中,嫉妒是最强烈、持久的
一位新浪网友来信,谈了她现在感到苦恼的事情。这涉及到一个令人头痛的难题:嫉妒。
"许老师:您好!我今年29了,3年前我跟我男朋友分手了.我们交往了2年,我对他还是不错的,但是他最后是脚踏好几条船,结局就是分手。之后的3年里,我遇见了很多优秀的男生喜欢我,但是,我从来不想,不愿意去相信一个男性,总是跟男性保持一臂距离,从来不愿意有身体上的接触,对男性一点想法都没有.
今年,我又遇见一个男生,我觉得我还是比较满意的,他是初恋.我们交往了半年,跟水一样的交往,前几天,他在聚会的时候跟一个女生照的照片跟结婚照一样,跟另外一个女生喝交杯酒.
之后,我们闹了很久,他开始不承认是他的错,他说:他只是想放开玩玩,对那2个女生一点意思都没有,他事后看我不高兴还是先联系的我,到现在,他已经承认是自己错了,还说以后会尽量注意我的感受.
但是,我觉得我还是无法原谅他,我每当想起这个事情,就心里抓狂,睡觉之前想起来就在被窝里发抖.
其实,我也知道,他跟她们不可能,但是,我就是放不开,我觉得,我现在无法相信他了,我总是怀疑他,觉得他暗中在跟哪个女生交往。理智的时候,也知道,那不可能,但控制不住要怀疑,很苦恼.您能给我什么好的建议吗?"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嫉妒是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发现自己在能力、机会、报酬、待遇、名誉、地位或机会等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焦虑、愤怒、怨恨、恐惧、自卑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
嫉妒这一情绪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和伤害性。大家都熟知《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周瑜的故事。可以说,作为一个战争的统帅,胜败乃兵家常事。但由于周瑜心胸狭窄,容不得他人,在屡屡被诸葛亮击败后,他想的不是如何总结经验,再与诸葛亮较量,而是任凭自己的负面情绪主宰。最后,他大叫一声“既生瑜,何生亮?!”吐血而亡。可以说,他是被嫉妒这一感情折磨而死的。相比之下,司马懿的心理健康情况似乎要好些,尽管经历了“空城计”等失误,他能够调整好自己,与诸葛亮再战。后来诸葛亮曾经故意送去妇人的衣服,想激怒他,没想他竟然穿上送来的衣服,哈哈大笑,使诸葛亮无可奈何。
嫉妒这种情绪常常产生负面效果,一般说来,如果我们任其这种情绪发展,轻则焦虑、猜疑、烦闷,重则神经衰弱、失眠,甚至使人的心理失去理智和失衡,做出变态的、疯狂的、违反伦理甚至法律的破坏性的行为。
莎士比亚笔下的奥赛罗是威尼斯公国一员虎将。他与元老的女儿苔丝狄梦娜相爱。但由于他是黑人,婚事未被允许。两人只好私下成婚。奥赛罗手下有一个阴险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奥赛罗。他先是向元老告密,不料却促成了两人的婚事。后又挑拨奥赛罗与苔丝狄梦娜的感情,说另一名副将凯西奥与苔丝狄梦娜关系不同寻常,并伪造了所谓定情信物等。奥赛罗信以为真,在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当他得知真相后,悔恨之余拔剑自刎,倒在了苔丝狄梦娜身边……
《奥赛罗》之所以为世界名著,是因为它深刻地、生动地描写了嫉妒这一人性。
嫉妒是一种人之常情。如何对待嫉妒,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和处理好人际关系非常重要。
嫉妒这种情绪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它既可以向坏的方向转化,也可以向好的方向转化。嫉妒既然是很大的一种能量,就不应该让它起负面作用,也不应该让这种能量浪费。嫉妒通过有效的调整,可以转化为不服输的勇气和奋发图强的动力。
“临渊慕鱼,不如退而结网。”
真正有自信的人会利用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来激励自己,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
培根说:“在人的一切的情欲中,嫉妒是最强烈、最持久的。”大多数人在一生中都会有这种情绪相伴,也就是说,自卑情结是普遍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但自卑和嫉妒最终都是可以超越的。我相信这种境界正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体验到这种境界的人,已经有相当的自信,或者说大自信。
大自信是可以培养的。通过不断地接纳自己以前不能够接纳的人格部分,就可以逐渐接近这种状态。因为接纳自己不接纳的部分,意味着解放和开发出更多的潜力。当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来做到这一点,一般不容易,即使做到时间也会很长。我所主讲的“全人心理学·心灵成长工作坊”在这方面具有令人惊讶的效果。上面来信的网友,如果这种情绪已经严重到难以自控,“每当想起这个事情心里抓狂,睡觉之前在被窝里发抖”不妨参加工作坊,您将有意外的惊喜!“您能给我什么好的建议吗?”如果说要什么“好的建议”,这就是我“好的建议”。一般人都希望心理学家能够有什么灵丹妙药,一下子解决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其实这是不可能的。解决问题需要成长,而工作坊可以帮助大家更快地成长。
可以想象,如果周瑜、奥赛罗能够去参加一个可以疏导和提升他们的嫉妒情绪的工作坊,他们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周瑜在被诸葛亮击败后,他不会大叫“既生瑜,何生亮?!”吐血而亡,而是笑曰“蜀有孔明,吴有周瑜也!”,继续与诸葛亮周旋。而奥赛罗则会加倍地发现苔丝狄梦娜的忠贞可爱,与她白头到老。
周瑜、奥赛罗等早已经灰飞烟灭,但类似“周瑜”、“奥赛罗”的悲剧却不断涌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