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您生存质量的一个简单方法
流行的说法不见得正确
有一种相当流行的说法:在全球化时代,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提高了,但人与人的关系却疏远了。——这个说法的一个话外音是认为这样的情况不好。但我认为:这需要进一步探讨。
其实,从独处和人际交往的角度看,可以有另外的理解。人际交往的时间减少了,独处的时间的增加了,并不等于生活的质量降低了。独处,要看独处时是什么状态。简单的说,就是看独处时是匮乏性的、维持性的还是充实性的。如果人际交往的时间减少了,独处的时间的增加了,但增加的独处不是匮乏性的而是充实性的,这不是生活的质量降低了,恰巧相反,是有所提高。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是处于不通心的纠缠状态,那是很痛苦的,你会感到委屈、不满、怨恨、愤怒……即使你是在人群中,你仍然会感觉到孤单。处于半通心状态,不痛不痒,也许还没有完全麻木,却会使您感觉乏味……在人际交往中,最好的状态是“通心”。通心分通心者与被通心者。有人与您通心,也就是您做被通心者是愉悦的。您有动力做通心者,而且确实做到了通心更是愉悦的。但您做通心者的通心是有成本的,当成本过高的时候,有不少人选择更多的时间去独处。
我观察到:不少人的人际交往时间减少了,但减少的是不必要的交往时间(或者说是大量的维持性的甚至纠缠性的时间)。不少人的独处时间多了,但由于他们学会在独处中从事创造性的活动,或者更多地成长,他们在独处中是充实的,孤独感并没有增加。
从独处和交往观察一个人的生存质量
独处和交往,是人的两种基本生存状态。一般来说,人不是在独处,就是在交往,不是在交往就是在独处。把独处和交往这两种状态弄清楚,也就是清楚了您的基本生存状态和生存质量。
一个人的生存质量并不是看他有多少时间交往,多少时间独处,而是看他在人际交往时,是否能够尽多地与人通心,在独处时是否能够尽多地进入充实性、存在性独处。或者说,在交往时时,纠缠状态是否减少到了最低限度;在独处时,匮乏状态是否减少到最低限度。使当事人在交往时能够尽多地与人通心,在独处时能够尽多地进入充实性状态,这也是从一个角度来看的心理咨询的目标。
人不可缺少亲密关系
当然,人不是神,人不可能只是独处,不需要交往。人需要有一定的亲密关系。亲密关系是我们必不可少的社会支持系统。在这种系统中,当我们需要被理解、接纳、包容等的时候,我们可以得到理解、接纳、包容等。一般可以被称为“支持系统”者,应该有这样的人,当您需要被通心的时候,他们具有最大的可能与您通心。当然,您与他们,往往是互为通心者和被通心者。亲密关系是指您与配偶、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已经成年)、朋友、同事等的关系。
如果我们说自己不需要亲密关系,相当于说我们可以做绝对的通心者,即永远不做被通心者。世界上,只有基督教所说的“上帝”才能够这样:爱所有的人,不需要任何回报。
独处和交往,是人的两种基本生存状态,缺一不可。如果缺少一种,就会出问题。
缺少独处,我们不能够发展个性、创造性。
缺少交往,我们不可能在社会上生活,也没有机会发展亲密关系。
缺少亲密关系,我们则不能够在交往中被通心,包括理解、关心、接纳、包容等,我们会动力、能量不足,或者引起其它问题。
亲密关系的主要功能在于:
1、亲密关系可以为我们心理提供滋养,从而我们在生活中,包括在独处时更有能量。
2、亲密关系可以互相支持,减少我们生活的困难。
3、亲密关系可以增加我们生活的乐趣。
……
所以,当一个人交往时间的减少,切不可减少到长期不要亲密关系。一个人短期缺乏亲密关系是可以的,但长期就会出问题。所以,一个人独处时间的增加最好建立在已经有稳定的亲密关系的之上。
觉察和改进我们独处与交往
不少人独处时间的增加恰巧是由于亲密关系出了问题。由于亲密关系发生冲突,他们常常想“还不如我一个人!”我们应该觉察我们独处时间增加的情况,这种情况独处的增加是在逃避、隔离问题。
亲密关系出了问题,短时期独处时间的增加是可以的,可以让我们冷静地反思。但长期就不行了,长期就会形成心理情结,以后解决起来更加困难。
亲密关系之所以出问题,或者说难以进入和建立亲密关系,背后的原因也是心理情结。
亲密关系出了问题,或者说难以进入和建立亲密关系(特别是与异性),要想办法解决。找心理咨询师是个办法。有经验的有水平的心理咨询师或者能够做个案的心灵成长工作坊可以帮助您处理心理情结,提升您的能量。使您:
1、在已经有亲密关系中能够有更多时间愿意或者自然地做通心者。而这样做的好处是您有更多的时间享受被通心的愉悦,甚至心心相印的欢乐。注意:通心并不是指迁就、溺爱、讨好……真正的通心必然会提升对方的通心力。
2、能够有更大的通心力、更多的能量和自信去与异性交往,建立亲密关系。
心灵成长工作坊信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