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与“通心”

(2008-09-26 16:46:54)
标签:

通心

基督徒

情结

尼采

博爱

积极行为

杂谈

分类: 通心

      我发现关于“通心”的理念可以把人类所有有关积极行为的概念梳理一遍。为此我提出了一个关于“通心”的“公式”。所谓“公式”,是从自然科学借用来的,在这里它所概括表达的是普遍适用的,可以反复被印证的行为模式。

     通心公式:真正的X(积极的行为)是通心,不通心的X是……(引起负面的情绪以及后果)

   这一公式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运用这一公式?

   例如,“爱”大概是当今最热,也是被用得最烂的字眼之一了。它也是公认的最积极的行为之一,可是它表达的意思实在是非常混乱。

   最可怕的是事情在于,人们经常声称因“爱”而结婚。武志红先生的《万里之外的爱》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案例,一对男女认识不到半年便结婚,结婚不到便发生战争,“她扇了他几耳光,他则敲了她的头几下。”从此他们便分居。但奇怪的是,他们一直宁愿保持这样一种法律上的名义上的夫妻关系而不离婚。因为有一个象征意义的关系可以使他们的孤独不至于那么可怕,甚至还能够满足他们的虚荣心。双方都爱的只是头脑中或者幻想中的对方。双方都只是对方满足自己幻想的触媒或者工具。

   问题在于:他们习惯于独处,却没有学会通心,尤其是两性之间的通心。但本文不准备深入探讨这方面。他们的情况,用上述的通心的公式来套就是:

   真正的爱是通心,不通心的爱是孤独的游戏,是同床异梦。或者:真正的爱是通心,不通心的爱是投射,是移情。

   又如,王先生认为他如何、如何爱子女,但子女感觉到的却是他很自私,在控制、利用自己等,有时候恨不得他死掉。这样,王先生声称是在“爱”子女,X==爱。子女感到的是“控制、利用、自私等”

   套入公式,就是:真正的爱是通心,不通心的爱是控制、利用、自私等。

   尼采批评基督徒的爱,他认为这种爱是恐惧的结果。他认为,基督徒由于害怕他人会伤害自己,所以要让他人确信自己是爱他人的。如果一个人足够坚强、勇敢,他就可以公然表示自己对他人的轻蔑。我在一定意义上和一定程度上同意他的这一看法。但这个问题不仅在某些基督徒身上存在,在其他人也存在。我在自己的心理咨询实践中也遇见过不少有可以称为“助人情结”的当事人。有“助人情结”的人,常常是由于早年缺爱、缺安全感,恐惧他人不接纳自己,所以喜欢讨好、“帮助”他人……

   不过,尼采以为,一个人真诚地抱着普遍的爱,即博爱,是不可能的。对此我不同意。一个人只要解决自身的心理情结,达到比较“空”的程度,他就能够以“通心”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通心是活在当下,没有活在当下是受过去情结(包括恐惧)的支配。通心的态度就是博爱。而反过来说:

     真正的爱是通心,不通心的爱背后有恐惧、孤独等负面的情绪……

     真正的爱是通心,不通心的爱背后是控制、利用等不健康的行为……

     问题是这样,如何解决?一句话:学会通心。而要尽快地学会通心,处理我们在原生家庭里形成的情结又至关重要。例如,在上述武志红先生的文章中,阿成的妻子就需要处理“父母重男轻女,自己一直受忽视”的问题。

  (许金声新著《通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