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要面子,活受罪”
——人们为什么不愿意寻求心理咨询?
我从1985年就开始尝试做心理咨询。之后,对心理咨询以及自己的成长进行了漫长的探索。2003年正式向社会推出“全人心理学·心灵成长工作坊”(以后更名全人心理学·通心工作坊)。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的观念开始普及,心理咨询师的总体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当然,我自己举办工作坊以及做个体咨询的实践,也使我对心理咨询的效果确信不疑。
尤其是,我越来越确信,工作坊是当今帮助人们成长的一种效果最显著、最值得推广的形式。——工作坊利用了集体的力量,团体的动力,在工作坊上做个案,当事人的进步可以突飞猛进。
我同时开始更多地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相当多的人明明活得很不自在,他们也知道自己需要心理调整,乃至心理咨询,甚至也看到了他人参加工作坊发生的巨大变化,但就是不愿意付诸实践,更谈不上接受工作坊这种新颖而有效的形式?
原因之一:对于工作坊还是缺乏了解和认识。工作坊对他人有这么大的效果,对于我呢?我多问题更加特殊吧?不相信工作坊就能够很快地解决它自己多年形成的问题。
原因之二:目前的各种各样的广告太多,鱼龙混杂。对工作坊对宣传已经麻木。你说你的工作坊好,他自然就会反感!而一些已经在上成功学类型的培训班上花费了不少钱,甚至多大十几万的人则问:你们的心理学工作坊收费那么低,真正有效吗?
原因之三: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除了对工作坊缺乏了解,不习惯心理消费等外,人们不来上工作坊的最重要一个原因,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1、我活了这么多年,活到要花钱来解决自己心理问题了,这对自尊心是一个严重的挫伤。我本来就感到自我价值不足;
2、工作坊那么多人,要当众讲自己的隐私,或者见不得人,或者相当于承认自己做人很失败,我做不到……;
3、即使要上工作坊,还是找一个不涉及自己隐私,不触动自己痛处的班吧,有一个什么诀窍和方法,我一下子就发生变化……
麻烦的是,不仅一般人,就是心理咨询师也有上述的想法。早在2006年我在某大城市搞“心灵成长万里行”、开“公开课”和办“心灵成长工作坊”,遇见了这么一位咨询师。他在取得了二级资格之后,办了一个咨询中心。据说,是该市最早开业的之一。
在公开课上,他显得十分兴奋,课还没有上完,休息时他就对我说,终于找到了可以请教的“大师级的老师”,一定来参加我的工作坊!但出乎意料的是,等到工作坊开课,却不见他的人影。后来助手打电话去沟通,才知道了实情。原来他看见我做示范给学员解决问题,由其他学员联想到了自己,感到害怕了,关于是否参加工作坊矛盾了很久……他不无惭愧感慨地说:“我们这些人,自己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就给别人解决,真是败坏心理咨询呀!”原来是在上公开课的时候已经触动了他,他需要时间先沉淀一下。他应该是重视自我成长的人了。但他目前的地位并不利于他继续成长,试想想:学员里说不定就有他的来访者呢,他如何能够放下最早办咨询中心的架子和面子?
又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心理咨询为什么火不起来?我以为最重要的原因:心理咨询师们都没有首先处理好自己的问题,变得自在和坦荡。如果自己的问题解决了、成长了、自信了、愉快了,他们自己就是心理咨询最好的广告。
“死要面子,活受罪”,也适用专门的修行者。
这次在清凉山佛学苑办工作坊,三分之一的学员是这里的法师。有两位显现出鲜明的对比。一位在做通心练习时由于表现不佳,脸涨得通红,第二天就不来了。我知道她的想法:学佛这么多年,自以为有相当深度了,与人沟通却有如此大的问题,实在是难以平衡。
另外一位则十分开放,不仅在工作坊上积极做练习,而且还能够做个案,所以她在调查问卷上对工作坊有这样的评价:
“参加工作坊后,感觉很新奇,它带领人进入一个新的领域。通过‘通心’,让人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它真是发挥人潜力的催化剂,又像一位引导人解脱的陆地的船长。它像一场熄灭烦恼之火的大雨,像一轮驱除无明的明月。”
由于她坚持听完了,目睹了该工作坊在解决复杂和疑难问题上的威力,同时也写道:“我亲眼看见从山东来的老少两对夫妇,其中年轻女子患精神分裂,经过治疗和引导,都像变了个人似的。达到这种效果,真是不可思议!”
后来,我还是给她做了个案,考虑到出家人的特殊性,是单独做的。那天,她按照我的要求,换了便服来,我们招来一个安静的房间,我给她处理了一个积压40年的问题,她非常满意。我相信,这次工作坊还将对她今后学佛的道路发生积极的影响。
就我所见,在出家人中,有很多是由于在生活中遭受了挫折,他们的原生家庭乃至新生家庭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使他们在学佛的道路上艰难跋涉,但他们一直没有机会来解决。正是由于如此,一些出家人的脾气变得越来越古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