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教法师参加全人心理学工作坊

(2008-03-21 15:39:55)
标签:

宗教

通心

法师

和尚

佛教

分类: 中国心理健康服务
 
   心理学、心理治疗与佛学有密切关系。我面对社会举办的全人心理学-通心工作坊(原称“心灵成长工作坊”)经常有佛教居士来参加,也偶尔会有寺院的法师光临。例如,2007年9月在杭州举办的全人心理学-心灵成长工作坊初级班(二天),就有三位法师来参加。他们在出家前都上过大学,出家后都曾经在某佛教研究所读研究生。每次工作坊结束,都要进行总结,其中一个环节是填写调查问卷。下面是他们参加工作坊后填写的调查问卷:

1、您参加该工作坊后有什么感受?

                          

J法师:“感觉受到了震撼,也非常受启发。”

 

M法师:“对人与人之间真诚敞开心扉的交流很有感触。这种通心的方式能够治愈内心最深的痛疾。通心对工作坊成员的成长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H法师:“感觉很开放,很真诚,也很真实。”

 

2、参加该工作坊过程中心情和情绪有什么变化?

 

J法师:“心情比较平静,但看处理个案时会被感动,自己变得更愿意与人沟通。”

 

M法师:“在老师为学员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心情随着每位“主角”的低落而焦虑不安,也随着他们问题的解决而高兴。同时,也体会到自己成长过程中隐藏最深的阴影。”

 

H法师:“情绪会随着案主的变化而变化,但也感觉自己在这方面还没有能力帮助人。”

 

3、在工作坊过程中,他人的情况是否对自己有启示?为什么?

 

J法师:“有。发现原生家庭的问题远比想象中严重。另外,每个人骨子里都很善良。”

 

M法师:“有很大的启示,因为大家都同属于人类这一群体,情绪和感悟都差不多,看到别人就像看到镜子中的自己。”

 

H法师:“有的。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大家都需要成长。成长是一生的过程。”

 

4、参加该工作坊对自己的成长有没有什么帮助?

 

J法师:“有。使自己更愿意沟通了。”

 

M法师:“有。通过各种现场案例,认识到并且能够找到阻碍自己成长的‘大石块’。”

 

H法师:“很有帮助。学到了通心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明白了通心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5、参加该工作坊后,对自己、他人的看法有什么变化?

 

J法师:“觉得自己也有一些没有处理的情结。觉得每个人都很想得到爱,但错误的爱常常造成伤害。”

 

M法师:“参加后认识到自己应该有机会静下来回忆,梳理自己的成长史,并且锄去不利之毒藤,让自己拥有更健康的心,能够随时把握当下。对他人的看法也有了一定的变化。知道了通心的重要性后,就会随时提醒自己换位体验,不要太自我,让小我最终找到‘大我’。”

 

H法师:“觉得自己应该更加独立一些,更有力一些,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6、您对该工作坊有什么评价?

 

J法师:“有其独到之处。”

 

M法师:“工作坊是心理学工作的一种崭新的形式,能够有效地帮助人类成长。”

 

H法师:“该工作坊很好。许老师很有经验,特别是处理原生家庭问题。许老师提出的理论也很有效、有价值。”

 

   后记:几位佛教法师参加工作坊,理解力、觉察力都不错。我的工作坊中有不少是吸收了佛教而发展的理念,他们对这一部分也很认可。例如,我提出的“成长公式”,就是借用了禅宗的语言:“看破、放下、自在。”他们认为汲取了其中的精髓。他们参加体验式的练习时也非常积极,兴趣盎然,包括通心的练习。遗憾的是他们之中,能够当场出来做个案的还不多,当然,这对于他们可能有一些特殊的困难,难以在公开场合处理涉及自己隐私的问题。他们更适合单独做个体咨询。不过,也有例外,在2004年北京举办的工作坊上,就有一位法师,其开放性令人惊讶,当场做了个案,而且追溯极深。在这次工作坊后,有的法师分享说,看其他人解决问题,也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的确如此。他们这就是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通心,当我做个案时,他们设想自己就是当事人……。在这次工作坊结束后,我应邀去了杭州的某寺院居住了几天。在这几天,我们继续在多方面进行深入交流。我们一致认为,心理学、心理治疗对于佛教的修行是有益的。我们还进一步探讨了在佛教寺院设立心理咨询室,以及在寺院举办心理学工作坊的可能性。


 佛教法师参加全人心理学工作坊

(合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