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通心让您活出最佳状态

(2008-03-21 15:21:48)
标签:

通心

要件

温水青蛙

孤独感

最佳状态

分类: 通心
 通心让您活出最佳状态
2008-1-3 《廊坊日报》) 
 
  通心和成长如何联系起来呢?
    许金声教授通过研究发现,心理学有一个最重要的至少是心理咨询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通心”。
     汉字“通”字右边的“甬”的含义是两边是墙或障碍物,中间是可以来回走动的过道。“通”的含义是在两点之间可以来回走动。“通心”就是两个人的心灵之间能够不断交换信息,交换营养。通心很高的境界就是心心相印,人与人之间的通心状态体现了人们所期望的理想的人际关系。
    许教授在心灵成长万里行活动中曾提出一句口号:“心灵相通走向成功,心灵成长活得更爽。”他认为每个人最大的利益就是心灵上的,比有多少钱有多高地位更能使人感到幸福、愉快。

人有两种
基本的生存状态

     为什么说通心对于成长非常重要呢?这要从一个人的基本生存状态谈起。
     我们每个人活在世界上有两种基本的生存状态,一种是独处,一种是交往。
    独处不是简单的独处,它可以分成三种:充实型的独处;维持型的独处;匮乏型的独处。
     匮乏型的独处是一个人独处时有强烈的孤独感,迫切需要有人安慰他、包容他、支持他、理解他等等。这种状态就像是自己缺少这些东西就感到很空虚,需要用外在的东西来填补空虚,是非常不舒服的状态。人在这种状态中会感到焦虑,迫切地想摆脱这种状态。
     维持型的独处是指,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不像匮乏型独处一样感到焦虑有孤独感,找一些事情做,暂时忘记孤独。
    充实型的独处,一个人独处时不仅没有孤独感,不需要其他人安慰自己、包容自己、理解自己,因为他这个时候是在从事创作型的事情或在成长,有其他人干扰反而感到不舒服。
摆脱匮乏型独处的出路有两种,一种是在独处中让自己的独处状态上升,上升到维持型或充实型的独处。还有一种出路就是走向交往。
    交往基本分为三种状态:一种是纠缠型交往。在交往的时候,至少有一方会产生委屈、愤怒、抑郁、无奈、烦躁等负面情绪,这种交往令人感到焦虑,很多人会产生一种“还不如我一个人呢”的想法,往往就会重新回到独处;另一种是维持型交往。大家在交往过程中能够和平共处,虽然不是很通畅,不是很通心,但是不至于产生冲突使自己感到委屈、愤怒、无奈;还有一种是最好的人际交往状态,叫通心的交往,就是至少有一方能够换位体验,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会到对方的情绪或状态,他也能够把自己的体会恰当地表达给对方。这种交往所带来的结果是双赢。
    不会通心的交往,会造成一种最糟糕的能量的循环状态,来来回回在匮乏型独处和纠缠型交往中转换。在相当的程度上,一个人的心理疾病发病的原因就在于此。

大多数人
都是“温水青蛙”

    根据人的基本生存状态,人有三种基本的能量循环状态,最糟糕的就是匮乏型独处和纠缠型交往。
    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都处于一种麻木的能量循环状态,即独处时是维持型的独处,虽然没有强烈的孤独感,但独处时也没有成长,时间可以混下去,能够过下去不是很难受而已;而交往时是维持型的,大家不至于产生强烈的冲突,不至于产生委屈等负面情绪,每天在这样的状态下生存,不是很舒畅,觉得有隔膜。
这种状态并不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最大的负作用在于牺牲了我们自己的潜能,让我们没能活出自己的最佳状态。维持型的代名词就是麻木。
    大家知道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实验,就是“温水青蛙”实验。把一只青蛙扔到滚开的水里,青蛙受到刺激,马上会跳起来。但把青蛙放在温水里,一点一点加热,青蛙觉察不到温度在逐渐升高,过了一段时间就不动了,被煮死了。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温水青蛙”。我们活了一辈子,最终还是没有活出自己的最佳状态,我们的一生就这样过去了。
     还有一种最佳的能量循环状态,叫做“自我实现的生存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是充实型的独处,有创造性或者在成长。他在独处的时候不会有孤独感,而是感到充实、有力量、自信、充满意义。而在交往时感到很愉悦,能够与人通心,交往的结果是大家双赢,甚至三赢。双赢是你好我好,三赢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我们的行为有利于团结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世界。这是三赢的行为,是最好的能量循环状态。人的一生最大的成就或者努力的方向就是要达到这种状态。
    这个理论澄清了以前一些模糊的概念。迄今为止,世界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对独处的评论以负面居多。一个人喜欢独处,大家就会说他性格古怪、脾气不好。现在我们就会纠正这种观念。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人格是否健全,不是看他在生存状态中花了多少时间在独处,花了多少时间在交往,而是看他在独处的时候有多少时间能够进入充实型的独处状态,交往时有多少时间能够进入通心的交往状态。两种状态缺一不可。如果缺少一种,人也会出现问题。

通心是类本能
每个人都能做到

    人为什么能做到通心呢?许金声认为,通心的能力是一种类本能,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潜能,每个人都能做到。
    所谓本能就是先天就会的不需要学习的本能,比如我们的手遇到火会自然地缩回来。这种能力就是本能,而类本能和本能有相同的地方,有人种遗传的基础。一只小鸡不会通心,而人具有这种能力。这种能力需要经过后天的学习和锻炼,才能被挖掘出来。
    许先生举了两个例子,小孩两岁零十个月的时候就可以通心了。一个只有七岁的小女孩,她五岁的时候曾经获得全国少儿声乐奖。小女孩的母亲向他谈了一段非常辛酸的往事,她在怀孕的时候和丈夫闹离婚,在女孩两岁零十个月的时候双方办理了离婚手续。她非常沮丧、痛苦,想自杀,遗书都写好了。女孩看在眼里,一天,突然对她说:“妈妈,你要坚强,有很多人可以帮助我,你养我,我养你。”她非常感动,打消了自杀的念头,成功地把女孩养育大。两岁零十个月的小女孩能够通心,能够站在大人的角度说话,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通心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不太容易。许金声认为,能否做到通心取决于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看你的压力是不是足够大。刚刚举例的那个小女孩就有足够的压力迫使她通心,如果和某个人通心很困难,就给自己增加压力。
     第二个条件是我们自身的心理问题、心理状态和心理境界。如果一个人老是愤怒情绪,这种愤怒情绪会影响他和一些人通心,特别是那些容易激起他愤怒情绪的人。比如,一个人和他父亲的关系非常不好,想到父亲他就生气,如果某一天突然看到有一个人有点像他的父亲,他和对方说了两句话就吵起来,对父亲的怨恨影响他与人沟通。这是心理问题、心理障碍,能够全部放松的情况下最能通心。
     第三个条件是需要经过学习和一些专门的培训,掌握通心的技巧,就会更好地去通心。

通过训练
可提高通心能力


     许金声教授认为,凡是我们在生活中感到有烦恼,感到活得不自在,一般来说都是人际关系出了问题,而人际关系的问题都可以追溯到你与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些人不通心,所以只有通心才是解决你烦恼、提高你生活质量的根本途径。
    许教授在市民大讲堂上现场示范,辅导十位听众当场提高通心能力。他请十位听众上台,分别坐在十张椅子上,然后请她们闭眼、放松,默想一个特别想改善关系的人,以及和他发生过的不愉快事情,体会那种不舒服的感觉,再站起来,面对他们所坐的椅子,想象对方就坐在这把椅子上,体会看到他时的感觉,再根据这种感觉,调整站立的位置。
    那十个人均向后退了一两步,离椅子远了一些。接下来,想面对这个人时会说什么话?在心中说出来,想象对方会有什么样的反应,继续调整身体的位置。再坐回到椅子上,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想象自己慢慢地变成了这个人,体会他的情绪和状态,他在想什么?他的感受是什么?想好后站起来,重新面对对方,想对他说什么,说出后根据感觉调整位置。这时,有八人把原来的距离明显缩短了。台下响起了掌声。
    许教授说,这就是练习的效果。一般来说,当我们感到需要改善和某个人的关系时就需要和这个人通心,用通心的方法能有效改善人际关系。

通心须掌握
“黄金三要件”


     通心有三个要件,许金声称之为通心的“黄金三要件”。他认为只要掌握了这三个要件,就会不断成长,提升个人的生活质量,发挥自己的潜能。
    第一个要件是换位体验,正是如上所述的方法。这里之所以用换位体验,而不是我们通常说的换位思考,原因在于它不光是一个人头脑的事情,不光是思考的问题,而是身心体验的问题,要完全变成对方这个人时才是最好的状态。换位体验做到极致就好像自己变成了对方。
    光有这个要件是不够的,还要有自己的立场和状态。第二个要件就是清晰自己的立场,你是父母,你的责任就是养育你的孩子、培养你的孩子,让他健康成长。
    除此之外,还有第三个要件,即适当的表达,这一条很重要,有效的表达比有道理更重要。我们一般人最爱犯的错误就是讲道理,比如小孩跑丢后重新回到身边时,家长往往会说:“不是告诉你了吗?不是早就说好了吗?为什么还到处乱跑?”这起不到任何作用,可能还会起反作用。
     一个完整的通心需要包括这三个要件。
摘自:2008-1-3 《廊坊日报》,文:记者
 
通心让您活出最佳状态
人人需要心理咨询
——采访许金声教授
《廊坊日报》记者 任晓燕

2007年12月29日,心理学家许金声先生做客市民文化大讲堂,讲述 “通心与成长”。许先生的学术观点令听众耳目一新,现场示范提高听众通心能力更是令人叹服。讲座结束后,他应邀接受了记者的访问。

记者:请您简单讲一下什么是通心?具体怎样才能做到通心?
许金声:通心简单地讲,就是一种最好的人际交往方法,在通心的状态下交往会使双方都受益。
要做到通心,具体讲有三个要件,第一要件是换位体验,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会对方的情绪或状态。比如我现在接受你的访问,如果要做到与你通心,就要知道你目前的状态是在采访,是想尽量清楚地得到我的回答;第二要件是,要清晰自己的立场,也就是通过与对方交往想达到怎样的目的及效果。我的立场是很愿意配合好你的采访;第三要件是,要用对方乐意接受的方式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如果能做到以上三点,基本上就可以做到通心了。我现在的回答一定要使你听得比较明白。

记者:许多人不愿参与心理咨询,认为与心理咨询师谈话就证明自己有了心理疾病,这种认识是否正确?我们应该以何种心态认识心理咨询?
许金声:是的,我们周围许多人都有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传统心理学认为,只有遇到心理问题时才应当进行心理咨询,甚至患了精神病,该去精神病院了才想到心理咨询。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咨询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人成长和发掘潜能,让人们活得更好,活出最佳状态,是针对所有人的。当一个人认为自己还不够十全十美时,感到自己还有待提高时,都可以进行心理咨询或者接受心理学培训。
国外现在有一种观念被普遍接受,如果一个人能够定期进行心理咨询,那说明这个人的心态是正常的,办事是靠得住的。比尔·盖茨就拥有12名心理咨询师。在另一方面,进行心理咨询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我在普及心理学时有两个口号:一是“人人需要心理咨询。”另外就是“人人可以终身成长。”

记者:那么您认为自己需要做心理咨询吗?
许金声:当然。正是由于如此,我给自己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每年除了自己主讲工作坊外,至少参加三个有水平的心理工作坊,一是自己不断地借鉴他人,一是从中发现自己的问题,甚至解决问题。
传统的观点认为老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我认为新的观念应该加上一点:老师就是学习和成长的速度超过学生的人。我承认自己也有心理问题,但我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乐意去解决。可以说,任何人都有心理问题,而健康的人具有最大开放性,能够不断解决问题。

许金声简介

现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最早研究人本心理学、马斯洛心理学、健康人格理论研究的学者之一,也是国内较早倡导心理咨询,并且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之一。
主要著作有《走向人格新大陆》、《活出你的最佳状态》、《人格三要素改变命运》、《唤醒大我》、《通心》,译著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自我实现的人》、《洞察未来》、爱德华·霍夫曼《马斯洛传》等。
(许金声教授与勇敢上台现场练习通心的听众互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