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心理学家许金声
心理学家许金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4,216
  • 关注人气:31,2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通心——心灵成长的金科玉律(转)

(2008-03-20 21:10:57)
标签:

通心

金科玉律

人际交往

孤独感

尼采

分类: 通心
 

通心——心灵成长的金科玉律

 -读许金声教授新著《通心》

 

   作为一名拿到证的心理咨询师,由于心理的困惑走进了许金声教授的全人心理学·心灵成长工作坊,由于心灵成长带来的愉悦和生命能量的扩大,于是更加关注自我成长的课题,几次参加工作坊,都深深地被许教授的个案所震撼,一直希望能系统地更好地掌握通心,或有更多的人了解通心理念,使他们尽快走出心灵的困惑,活出自在的生命,新著《通心》的出版,给渴望心灵成长的朋友带来了福音,它是每个人心灵成长道路上的金科玉律。

     翻开《通心》,如同与一位先知对话,他从人的两种基本生存状态谈起,独处状态与人际交往状态,独特的视角引发你对人生状态的思索,你的疑惑他敏锐地觉察并一一在引领中给你思路。关于独处,书中把人们经常混为一谈的独处与孤独做了阐述,并提出,在社会发展的今天,需要重新来认识独处。他根据独处时人们的心理健康状态,把独处分为三种:1、匮乏性独处;2、维持性独处;3、充实性独处。用自己真实体验和一些学员的亲身感受来详细描述每一种独处状态,同时你还能领略多位著名人物拜伦、但尼生、康德、尼采等对孤独的体验和理解,从中读者可以结合自己的状态做一参照。最好的状态是充实性独状态,但许教授也从事物的两面性谈到了它的副作用:虽然充实性独处能够增加我们一定的价值感、意义感、自信等,能够使我们有一定的成长,但却不一定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通心能力。通心能力决定了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的成长。既然都有副作用,那么独处的出路在哪儿呢?你的疑虑在书中都能找到圆满的回答。

   关于交往的论述内容虽然不多,但是对人际交往的三种情况:纠缠性交往、维持性交往、通心性交往,却精辟浓缩地反映了人际交往的方式。这让我想起在工作坊的不少个案,或是情感婚姻、夫妻关系,或是亲子关系、与领导关系,之所以出现的各种问题,多数是处在纠缠性交往状态。这种状态是非常糟糕的、令人不快的一种状态,但很多人却不觉察。人生中最令人痛苦的纠缠状态,莫过于被最亲爱的人误解,本书通过名著《牛虻》中琼玛与亚瑟以及托尔斯泰的婚姻来分析爱人之间的不理解带来的痛苦。的确,在工作坊里我也亲眼目睹和感受了诸多婚姻情感的纠缠,当事人的痛苦、委屈、愤怒、压抑、却又麻木、依赖,有的年龄已过半百还在纠缠的痛苦中,美好的人生在纠缠中消耗着各自的能量,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痛苦呢?原因是不会通心。

     如何才能够通心?是该书的核心理念,通心的“黄金三要件”,看似简单的三句话,却凝结了许教授多年来对人本心理学和后人本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心血提炼,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做理论研究,而且更重要的是用于指导实践,记得许教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好的理论没有实际的操作方法帮助人们成长,那说明它还不够完善。于是他开创心灵成长万里行普及心理学知识,开发全人心理学·心灵成长工作坊帮助人们解决心理的困惑。通过参加工作坊,我深深地同感,新颖的通心心理治疗中包涵着深刻的人际交往哲学,孕育着人性潜能的开发。如果掌握了通心且在生活中运用,就能够做到通心,就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变化,使我们变得更加自在,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读着此联想一些学员的变化,我也感到,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根隐型的通心红线贯穿,但由于很多人被各种负面情绪所影响,通心能力被压抑、被阻隔,因此需要在一定压力或者是借助外力帮助开发,一旦开发并很好地运用,就掌握了人际交往的秘诀,通心是心灵成长的金科玉律。人活着的目的就要自在,就要愉悦的成长,最终成为 “全人”。 

    读着《通心》,多次感觉仿佛又置身于工作坊,贝多芬《悲怆》的乐章在耳边奏响,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在心底里涌动上升,上升,转而《成长》的呼唤声穿越时空,恰是春雨润湖面,泛起涟漪,静静地在扩大,扩大…… 假如能读到此著,你会感悟到生命的真谛,因为此书贯穿着许教授对生命真诚的体验和对人性的洞察与思考;假如你有机缘参加一次工作坊,你的灵魂会得到一次震撼,因为那是繁杂的世界中久违的心灵家园。   
                                  
目录
第一章  两种生存状态
一、两种基本的生存状态/1
二、人的基本生存状态与需要满足层次/2
三、生存中能量的流动/3
四、决定能量流动方向的因素/5
五、人的需要满足的可塑性与人格三要素理论/5

第二章  独处
一、什么是独处?/7
二、独处与孤独感/8
三、匮乏性独处/9
四、匮乏性独处的分类/11
五、维持性独处/12
六、充实性独处/13
七、拜伦的《孤独》/15
八、存在性独处/16
九、尼采论太阳的孤独/19
十、一体意识、天人合一/21
十一、充实性独处的副作用/21
十二、独处与自恋/22

第三章  独处的出路
一、匮乏性独处的出路/24
二、独处与防御机制/25
三、独处与应战机制/26
四、尼采的“强力意志”/26
五、尼采与疾病/28
六、孤独感的艺术化/30
七、爱情中的孤独感/31
八、李后主/32
九、莱蒙托夫的孤独/34
十、辛弃疾对自己生存状态的总结/35
十一、陶渊明从交往走向独处/38
十二、我曾经对独处的体验/40
十三、我的知青日记/42
十四、黄昏时,我走向小河/44
十五、灵性的力量——与利玛窦通心/47
十六、耶稣、佛陀的独处/51
十七、关于独处的偏见/51
十八、充实性独处的出路/52
十九、“不住无为,不尽有为”/53

第四章  交往
一、纠缠/54
二、 纠缠的痛苦/54
三、琼玛与亚瑟/56
四、托尔斯泰在婚姻中不通心/57
五、人际交往中常见的纠缠状态/59
六、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60
七、冲突/61
八、迁怒导致冲突/61
九、纠缠状态的出路/62
十、维持性交往/63

第五章  通心
一、什么是通心?/65
二、“通心”能达到的至高境界/66
三、玛尔维达"梅琛葆与罗曼"罗兰/67
四、通心的分类/68
五、非帮助性关系中的“通心”/71

第六章  如何才能够通心?
一、“通心”的“黄金三要件”/73
二、一个普通的测验/76
三、什么是通心力?/77
四、通心力是一种“类本能”/77
五、“活在当下”与“通心”/79
六、通心的“公式”/80
七、唤醒大我公式/81
八、学会提问/82

第七章  为什么不能够通心?
一、不能通心的三大原因/85
二、“我想通心,他不和我通怎么办?”/89
三、与自闭症儿童也可以通心/90
四、槲树?柳树?/91

第八章  通心的成本
一、什么是通心的成本?/93
二、大成本通心/95
三、成本问题不是借口/95
四、通心的程度/96

第九章  从基本生存状态看人生
一、独处与交往之间/97
二、糟糕的能量循环/97
三、冲破“轮回”/98
四、麻木的能量循环/98
五、维持性状态与“温水青蛙”/99
六、冲破舒适区/100
七、最佳的能量循环/100
八、自我实现生存状态之谜/101
九、自我实现者如何独处与交往?/103
十、汤因比论“退隐与复出”/106

第十章  “通心”与个人成长
一、通心对于成长的意义/107
二、通心是解决婚姻烦恼之根本途径/108
三、烦恼即菩提/110
四、通心与家庭/111
五、节日里有几多通心?/112
六、中秋节的精神含量/112

第十一章  “通心”与心理咨询
一、“通心”作为心理咨询方法/115
二、没有通心的遗憾/116
三、在“通心”指导下的治疗/122

第十二章  不会通心的天才
一、不会通心的天才/130
二、尼采与通心问题/131
三、尼采对女性的恐惧/132
四、尼采在孤独中死去/134

第十三章  “通心”与佛陀、耶稣
一、佛教与“通心”/136
二、观音的教化/137
三、不度无缘之人/138
四、谁和谁能够通心?/139
五、基督教与“通心”/139
六、行淫的女人/141

第十四章  “通心”的乐趣
一、苏东坡与王朝云的通心/143
二、健康的“不合时宜”/146
三、苏东坡通心化险为夷/147
四、与古人“通心”/153
五、学习与大自然“通心”/154

第十五章  与“通心”相关的理论
一、罗杰斯的“共情”/157
二、罗杰斯谈咨询师的状态/159
三、“通心”与“共情”有什么区别?/161
四、马丁"布伯的“我与你关系”/162
五、伽达默尔的“理解”/163
六、弗洛姆的“生产性的爱”/164
七、马斯洛的“存在性的爱”/164
八、萨提亚模式/165

第十六章  “通心”与社会
一、“通心”对于当今社会的意义/166
二、“通心”与“和谐社会”/166
三、政治家与通心/170

附录:真诚,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与世界文学名著中的人物“通心”
一、真诚的魅力/171
二、马丁"伊登之死/176
三、亚瑟的出走/183
四、音乐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19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