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鹿崩溃内幕揭秘(看了连鲜奶也不敢喝了)

标签:
经济三鹿鲜奶奶农奶源行唐杂谈 |
三鹿集团财务人员——企业无力控制奶源,供应商一直往原料里加水和“其他东西”。出事只是时间问题,因为企业扛不住亏损的时候,就会“敞开收购,什么原料都要了”。
价格干预导致企业亏损
在三鹿集团见到这位财务人员的时候,他正在给集团做亏损报表。他这样描述三鹿当时遇到的困境:目前情况很艰难,现在一个月生产300多吨奶粉,每吨亏三、四千元。主要的原因是原料涨价,但奶农挣不到什么钱,他们也面临饲料涨价的难题,还有奶农做不下去杀牛的。主要的钱被收奶的二道贩子赚了。他们压奶农的收购价,还往牛奶中添水和其他东西。
鲜奶涨价对奶粉企业的影响是致命的,奶粉生产的主要成本是鲜奶。一吨奶粉需要4吨鲜奶,婴儿奶粉更贵,原料、设备要求更高。奶粉的主要成本是鲜奶,每吨4500元的奶粉鲜奶价格就是2500吨。
中国的通货膨胀正在高位运行,政府选择了价格干预。2008年1月份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较上年同期上升7%,将创10年来的新高,2008年1月15日,国家发改委就公布了《关于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其中包括牛奶。
据行唐县畜牧局奶源中心介绍“生产企业除了降低鲜奶收购价以外,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贺强:主要任务不是防止经济过热,而是经济萎缩
三鹿奶粉事件拷问良心,猪农:猪肉才最毒
乳业巨头抢奶质量难保障
这位财务人员说,由于乳品行业发展很快,众多乳品企业都在奶源地竞争,大部分奶源地都是卖方市场。以河北行唐为例,由于三鹿、伊利、蒙牛、旺旺都在这扎堆抢奶源,原先1.5元一斤的鲜奶收购价已经提高了四五倍,但质量却直线下滑。主要是牛奶中间商看到有利可图,增加了很多中间环节,大小奶贩都在从鲜奶中赚钱,加水或者加其他“东西”很常见。但是因为各家企业都在抢,谁也无力控制中间商。中间商多年来形成了对奶农的控制,奶农不敢直接把牛奶卖给乳品企业。
这位财务人员不无担忧地说,现在是三鹿生死攸关的时刻,最困难的时候,我在这里工作很久没遇到这么大的困难,这个关如果过不去,企业就完了。
鲜奶加水和化学品家常便饭
温先生是行唐县一个普通的奶贩,他投资几十万买汽车和奶罐子,每天和妻子收购鲜奶送到三鹿的奶站,奶站经常监测不合格,因为很多人都忘鲜奶里面加了水,或者一些化学品,这样鲜奶看起来粘稠而且色泽好,这种化学品究竟是什么,奶贩们始终不愿透露。这些不合格的鲜奶,在被三鹿奶站拒绝后,大部分卖给了街边的小厂和小作坊。
温先生说,真正害人的是街头上的小奶站,给农民的牛挤奶,直接加上水,“我们要是收了他们兑水的奶就完了,这个政府应该治理和打击”。
上述三鹿财务人员说,现在我们大家收奶的质量很严格,但奶粉出厂就是亏损,平价一吨奶粉,亏3000到4000元,但是如果以后鲜奶价格不断上涨,企业实在撑不住了的话,就可能会“敞开收购”,什么原料都要了。想降低成本,只能降低鲜奶成本,其他环节如电力、机器包装等不大可能降低成本。
半年前遭遇危机的三鹿真的在压力下“放开”了对奶源质量的坚持么?老牌民族奶粉企业三鹿能否挺过这关,目前看来要打问号。
奶源地政府呼吁第三方检测
据行唐县奶源中心办公室介绍,奶农把鲜奶交给奶贩子,奶贩子再交给企业,现在企业和奶贩子都签了合同,不交奶就不给钱,交了要扣各项指标,随意性很大,毕竟企业是老大。现在急需第三方监测机构,企业的指标包括密度、乳香等。有几百万的投资设备,有各种理由可以不要,说味儿不好,以人的品尝为主,但是有时候换个罐就行了,政府希望出面成立第三方监测机构,不能由企业说了算,要保护奶农,天津有这样的机构,新西兰也有。
据该办公室介绍,奶农根本不具备谈判能力,奶业协会发展农民合作组织,现在有了十一个,最多六十户组织在一起,有董事长,实行股份制,我们奶业协会定期在县电视台播放奶价信息,一条100至200元,一天播放几次,从今年七月份开始,防止奶贩子操作奶价坑害农民。
《投资者报》记者勾新雨
相关:
经济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