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古诗文文本解读”
(2020-06-15 21:27:41)|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教育随笔 | 
小议“古诗文文本解读”
听武凤霞老师讲座《统编版教材古诗文解读与教学设计》随笔
统编版教材中,一至六年级古诗文共计有一百二十余首。随着古诗词比重的增加,古诗文的教学愈来愈受到教师们的重视。
古诗文要教好,并不容易。古诗文和其它文本一样,文本细读,解读文本,是教学的第一步。
古诗文作为一个特殊的文本,在解读时,和其它的白话文文学作品略有不同之处。笔者认为,古诗文的解读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意象。
意象:“意”就是意念,是作者内心的体验和情感;“象”就是物象,客观具体的事物。中国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如:柳——送别,鸿雁——信使、思乡,酒——愁思……
如果忽略了古诗文中的意象,对于诗词的理解就会不完整,难以体会诗文中诗人细微的感情变化和内心深处情感。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作为千古警句流传至今,人们也约定俗成的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由于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人们自然会忽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一句中的意象。“白日”(夕阳)这一意象,和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有相通之处。就像林清玄在《和时间赛跑》一文中所说:“每天放学回家,在庭院时看着太阳一寸一寸地沉进了山头,就知道一天真的过完了。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黄河(水)这一意象更为常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老夫子,看到这滔滔的河水,想到的是什么呢?李太白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想到的是什么呢?他紧接着写道,“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可见,黄河(水)这一意象同样在感慨逝者如流,对时间、青春、生命逝去的无奈与情愁。这两个意象恰恰和前面提到的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者,韵字往往奠定一首诗的感情基调。这首诗是平声“尤(iou)”韵。这个韵的字有忧、愁、羞、悠、秋、幽、游、囚等,是一个比较幽远忧郁的韵,这是由于这个韵发音绵长和口型逐渐合拢的缘故。诗中的“楼”这一意象,同样不可忽视。南唐后主李煜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柳永的“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辛弃疾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句句有楼,人人皆愁。由此可见,楼的意象——离愁别绪。
对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中的这些意象没有了解,怎能体会到王之涣登楼时的情思。
对于古诗文而言,对于意象,一定不要轻易放过。
二、用典。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苏东坡被贬黄州时,曾作《雪后书北台壁》诗云:“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有人这样解译:在阳光照耀下,房屋似玉楼,大地如银海,人们被冻得皮肤起粟,雪光使人目眩眼花。果真如此吗?
王安石和东坡谈诗时说:“道家称两肩为玉楼,眼睛为银海。”由此可知,上面的解释不仅不通,而且可笑。
再如曹操的《短歌行》诗云:“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则是化用“周公吐哺,一沐三握,一饭三吐,起以待士。”周公洗发时多次挽束头发停下来不洗,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后遂以”周公吐哺“等比喻为了招揽人才而操心忙碌。曹操用此典故,意在表明自己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心情。
若是不知典故,和这首诗就会有“隔”,隔靴搔痒,怎能触到痒处。
三、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万章下》。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译文如下:
孟子对万章说:“一个乡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就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如果认为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便又上溯古代的优秀人物。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我们自古以来都讲“文以载道”。对于人应“知人论世”,对于文亦应该如此。
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此诗脍炙人口,尤其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二句流传甚广。究其原因,便必须弄明白此诗的创作背景。崔护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长安南郊偶遇一美丽少女,次年清明节重访此女不遇,于是题写此诗。这段记载颇具传奇小说色彩。了解了这一背景,再读这首诗便别有一番趣味。自此诗之后,“人面桃花”也就成为了典故。
王安石的《元日》、柳宗元的《江雪》、张致和的《渔歌子》,如果就诗解诗,不去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就像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终不得真切。
古诗文的文本解读从意象、用典、知人论世三方面去解读,就会把一首诗读得更通透、丰满。这是古诗文教学的第一步。解读之后,仍然需要进一步思考,什么需要教,什么不需要教,教到什么程度,其标准是《语文课程标准》。取舍之后,拟定出教学目标,便可以着手进行教学设计了。
德重
2020年6月14日星期日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