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明节里话死亡教育

(2021-04-06 18:49:00)

清明节里话死亡教育

清明,是一年中的第五个农历节气,为冬至之后的第108天,每年4月5号左右,这一时节,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地球是哪个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关于死亡教育的定义,美国学者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2Kurlychek1977年)认为,死亡教育可以被定义为一个促进人们意识到死亡在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提供课程结构以协助学生检视死亡的真实性,而将之统整于生命中的历程。  

3Leviton1977)认为,死亡教育是一个将有关死亡的知识及其应用传递给人们及社会的发展历程。  

4Wassetal.1980)认为,死亡教育是以教导死亡这个课题为主题的正式教学或教学团体,包括了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除了正式教学之外,也广义地包含非正式的、非直接的、偶发的、自然的、定期与不定期的与死亡相关的教学。  

5Fruehling1982)认为,死亡教育从不同层面,如心理学、精神、经济、法律等等,增进人们对死亡的意识。死亡教育也是预防教学,以减少各式各样因死亡而引发的问题,并进一步增进人们对生命的欣赏。  

6Gibsonetal.1982)认为,死亡教育是指探讨有关于死亡及濒死的因素及其与生存的关系之不断持续的过程。  

7Glass&Trent1982)认为,死亡教育也探讨人们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死亡教育帮助人们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增进人们生命及人际关系的品质。  

8Corretal.1997)认为,死亡教育是有关死亡、濒死与丧恸的教育。  

意义

死亡教育不仅让人们懂得如何活得健康、活得有价值、活得无痛苦,而且还要死得有尊严。它既强化人们的权利意识,又有利于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通过死亡教育,使人们认识到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我国已进入老年型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工作的丧失、生理机能的减退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均使得老年人承受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很多老年人感受不到生活的意义。死亡教育让他们学会调适不健康、趋向死亡的心理,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可从容地面对死亡。死亡教育也是破除迷信和提高素养的教育,是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生观教育的组成部分。面对生死问题逐渐增多的这样的一个社会,死亡教育对死亡及濒死的正确了解和调试、以及充分认识生命的本质是非常必要的。  

目的

引导人们对生死进行思考,理解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使人们正确地认识死亡的各种表象、情境和反应;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教育人们坦然面对死亡;使人们思索各种死亡问题,学习和探讨死亡的心理过程以及死亡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为处理自我之死、亲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懂得尊重、维护和不伤害他人的生命;了解死亡的原因、预防与延缓死亡的措施;勇敢地正视生老病死的问题,加深人们对死亡的深刻认识,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人生包括优生、优活、优死三大阶段,并将这种认识转化为珍惜生命、快乐地度过一生。  

作用

1)帮助人们正确面对死亡  

死亡教育可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知死,焉知生”,死亡教育虽名为谈死,实乃谈生。死亡会使人对人生的价值及意义作深刻的检讨;会使人充分体会“置之于死地而后生”的境界,从而珍惜生命的每一天。每个人可以使用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技术与策略,来处理内在的冲突和对死亡的恐惧。  

2)提升人们对死亡的认识  

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通常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忌讳谈论死亡,人们幻想着不谈论它、不去想它死亡就不会来临。良好的死亡教育可以破除这种无知的幻想,使我们正视这些冲突的信息,以健康、正常的观点来谈论生死,提升人类文明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死亡文明有三个基本要求,即文明终(临终抢救要科学和适度)、文明死(要从容、尊严地优死)和文明葬(丧葬的文明化改革)。文明死是死亡文明中的中心环节部分,尚存在着盲目和愚味,只有进行普遍的、健康的生死观和死亡文明教育,才能促进社会崇尚科学文明死亡的良好风尚。  

3)帮助患者正确理解死亡和迎接死亡  

因为死亡表明一个人生命的结束,通过对死亡的思考,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评价自己的生活,进而鼓励人们提升自己的生活状态。可以帮助临终患者,可缓解患者恐惧、焦虑的心理。死亡教育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致力于提高患者对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认识。通过死亡教育,使患者可以真实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得到家属的支持,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意义,保持平衡的状态及健全的人格。  

4)给予临终患者的家属及护理人员情绪支持和安慰  

因为亲人的离世,死者亲属会难以接受死亡的事实。有些人会悲痛欲绝,精神痛苦更为强烈,且时间持续很长。而良好的死亡教育可使死亡后亲友的心理得以平衡,给予家属以慰藉、关怀,疏导悲痛过程,减轻由于死亡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5)帮助患者安然接受死亡的现实  

当患者经过医生诊断疾病为不可治愈时,对患者进行死亡教育及临终关怀护理,使患者对死亡有正确的认识。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里的必然组成部分,是不可抵抗的自然规律。能直言不讳地谈论有关死亡的问题,一方面有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另一方面为自己的后事做妥善安排,帮助人们公开地为自己的死后作准备,如立遗嘱、说明自己希望选择什么样的丧葬仪式、遗体如何处理等。自始至终保持患者的尊严,从而提高生命最后阶段的质量。  

6)提高临终关怀工作人员的素质  

临终关怀工作者接受死亡教育,提高自身对死亡科学认识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对临终者及家属身心整体照护的能力。针对死亡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帮助临终者尊严地、安宁地死去,同事也可帮助丧亲者渡过最困难的哀伤阶段。  

7)预防不合理性自杀  

由于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压力、情感的困惑、疾病的折磨等造成一些人不能很好的调节心理状态,会采取极端的手段结束生命。特别是一些临终患者不堪忍受病痛折磨,在他们以死亡解除痛苦的要求得不到医生及家属同意的情况下,也会采用自杀的手段结束自己的生命,令人悲痛万分。死亡教育可使人们树立科学文明的死亡观念,可以预防不合理的自杀行为。建立自身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正确对待荣辱得失,珍惜生命,从而避免自杀行为所致的不良后果和影响。  

实施时间

人的一生,从一岁多开始到死,都有必要接受死亡教育。儿童专家表示:在孩子整个成长过程中,生老病死是他们必须面对的重大人生问题,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要不同的答案。  

1)学前儿童  

幼儿对生命本质的认知:不同幼儿,尤其是不同年级幼儿所持的判断依据是不同的,分别属于不同的认知水平。第一级水平,幼儿仅仅停留在外部形态上。例如,“小朋友有头,所以是有生命的”。这说明幼儿认为是否具有生命的关键在于有无重要的身体器官。第二级水平,幼儿停留在“是不是会动”这个问题上。这说明幼儿认为是否具有生命的关键在于能不能动。据此,也有一部分幼儿认为“椅子是可以拖动的,所以它也是有生命的”。第三级水平,幼儿已能初步把握生命的本质,尤其部分大班幼儿,把是否能够生长、死亡、有无妈妈作为判断标准。  

幼儿对自我保护知识的认知:大部分幼儿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其中,大、中班幼儿的自我保护知识和技能高于小班幼儿。小班幼儿对于很多状况无法应对,而大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经验和对问题的认知,自我保护的方法更加现实有效。  

幼儿关爱生命的表现:幼儿对于生命的关爱同样是生命认知的一部分。这一维度的问题主要通过考察幼儿对于其所熟悉的生命体状况的感受行为,了解幼儿关爱生命的表现。绝大多数幼儿是有爱心的,知道爱护动物、保护植物、爱惜环境、爱护朋友和老人。  

2)小学儿童  

67岁:此阶段的儿童一般不认为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会认为人死亡只是暂时睡着了的现象,过一段时间还会再醒过来。面对这个年龄段的儿童,要注意尽量不要主动向孩子解释此问题。如果被问到时,尽量避免用“他走了”、“他睡着了”等来回答。  

79岁:孩子已经对死亡有了较客观的认识。他们与外界的接触越来越多,获取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认识到死亡是永久地离别,认同自己也会死亡。  

1012岁:此阶段的孩子对死亡的态度接近成年人。  

3)青春期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已经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和理智的判断能力。他们与成年人一样都会认为人会死亡的事实,也会对死亡感到悲痛、伤心。但是他们的感情会表现出很多困惑。一方面,他们很难接受死亡造成的事实,另一方面死亡带来的恐惧会造成情感上的长期困惑。


在儒家的哲学里面,生死是一种自然的存在。

生是一种自然的生存形式,而死则是建立在生之上更有意味的存在。于是在儒家看来,生与死都是生命活动的状态,生与死是生命的始终,当设定了生为起点时,必然会出现终点,而这个终点实质上就是原来设定的起点,即死亡是走向新生,生死本是同原一体。


 

在教育中不要将生死刻意对立

将生死对立,其实是误解了死亡教育的实质,真正的死亡教育首先会承认死亡的客观性和必然性。正是能够直面死亡,才能摆脱死亡带来的虚无和挫败感,这也是死亡教育的前提:为了更好生活,而不是提心吊胆的生存。


请重视死亡问题

正确看待死亡问题,是死亡教育的条件,尤其对于学生来讲,这句话更有特别的意义。学生阶段是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关键中的关键,则是人生观,即如何看待生命,特别是如何看待死亡。

请重视人文教育

死亡教育也是一样,正是人文教育使得人类更加重视生命教育,才能使得人类可以更加正确的认识死亡,毕竟和死亡的结果比较,我们其实更害怕死亡的过程,而只有人文教育才能让这一过程充满意义,充满希望。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忽略死亡就是忽略生命的意义,蔑视死亡就是蔑视人类自身。需要老师不要将生死对立,为死亡教育设立良好的语境;还需要学生正视死亡问题,为死亡教育的开展设立基本的心境;更需要社会重视人文教育,为死亡教育的运行建立正确的意境。

只有这样,我们的生命教育才能更加完整,人性才会更加丰沛。毕竟对于生命来说,不仅需要感性,更需要理性;就像对于死亡来说,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