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马卡连科03:审视我们的教育目的

(2020-05-11 20:09:51)
标签:

杂谈

一说到教育的目的,可能许多老师会觉得与自己不相干。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教育法中的表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线老师考虑教育的目的这样高大上的问题有必要吗?

回答是有的。

马卡连科认为在教育理想上这样巧妙玩弄把戏,是会强有力的影响着教育工作者的心灵的。

他曾经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人曾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主动精神的战士”,但是,这过于抽象,任何人都不能检查核实。顺着这样的逻辑,马上就有人又提出不能把捣蛋者逐出课堂,因为这样便造就不出“具有主动性的战士”,而只能得到“奴隶和阿谀者。”这样的做法不仅把老师的经验、政治修养、人的尊严、普通常识都丢在一边,而且会让老师在具体教育实践的时候产生罪恶感,绑住教师的手脚。

其实,讨论教育目的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因为它对一切教育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具体表现在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三个方面。它的确立不仅是一个国家人才利益的意志体现,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规范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使教育活动更加合乎教育的规律性和社会的需要性。

马卡连科认为,教育目的应该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的确立。也就是说,社会有什么需求,教育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但是,如此一来,就会陷入另外一个困境。一是容易忽视人的多样性,二是进入理想化的状态,硬把教育的任务问题放进对所有人都适用的一句话里面。

忽视人的多样性,不善于从各种不同的因素中建立平稳的整体,这种情况在今天仍然可以见到。比如,为“难以教育的儿童”建立一种教育机构,把男孩和女孩分开来教育等等。

而进入理想化的状态,硬把教育的任务问题放进对所有人都适用的一句话里面,则容易让教育像一个建筑工人,拿着的图纸说这是厨房这是客厅。教育工作者需要的教育目的必需是可以了解的,可以实践的。

教育目的必需满足的的条件是,它既是一般的和统一的,同时又能使每一个个人有发展自己的才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按照自己的意愿前进的可能。

在此角度下看,再去考虑我们的教育目的时候就有一个由我们的教育对象组成的集体,每个人都是具有一定集体特征的集体成员。如此一来,就把个人和集体统一起来了,同时,也为在集体中培养个人提供了理论基础。

利用这个结论,很容易解释当今社会中这样一些现象:部分家长根据自己对教育的个性需要,总结得出关于社会所需要的人的类型的一般概念,颐气指使的对教育指手画脚。谁都觉得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是正确的,谁都觉得自己对教育都有发言权。

如果一般人只是说说,也无所谓,但是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师,必需知道什么是可以依靠的。因为具体到实践环节之后,面对个性化的个体教育要求,马上就会面临巨大困难:一方面是个别细节与任务的条件之间的矛盾,也就是个体的个性化需求能否实现的问题,而在另一方面是集体原则与个人原则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在满足个体要求的时候,有可能会与集体要求发生冲突。

附:各种教育目的的表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解释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大师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台湾地区教育法的解释是"教育之目的以培养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养、法治观念、人文涵养、强健体魄及思考、判断与创造能力,并促进其对基本人权之尊重、生态环境之保护及对不同国家、族群、性别、宗教、文化之了解与关怀,使其成为具有国家意识与国际视野之现代化国民。"

日本的教育目的: 

(1)宽广的胸怀、健康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教育的中心问题是要对学生进行身心两方面均衡发展的教育。(2)自由、纪律与公共精神。(3)世界之中的日本人。要站在全人类、全世界的视野中,培养能够在艺术、学识、文化、体育、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上为国际社会做出贡献的日本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阐述的教育目的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所阐述的教育目的: 第一、走向科学的人道主义。 

第二、培养创造性。解决新的复杂的问题需要新的方法,创造性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生存要求。第三、培养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 第四、培养完人。要克服身心分离、理性和非理发分离的状况,使人在理智、道德、情感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