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人是被整个社会教育着的。
这是在《马卡连科教育文集》这本书中,马卡连科在《儿童工学团工作方法的经验》里最先提出的观点。
在我看来,这句话有丰富的教育意蕴。
一是强调人的成长受多种因素影响。
人是复杂动物,人的成长与环境密切相关。整个社会,那就意味着发生在人身边的因素(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会直接的或者间接的对这个人的成长起着作用。在我们国家,虽然把教育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说法,但很明显,这样的说法人为的把影响人的因素进行了割裂,这就必然的造成了具体实践中,各个部分用力不一的情况。这样来看,当今社会一些人过分强调学校教育,把各种教育责任都推给学校,就很容易理解了。还有“XX进校园”,也应该是这种情况了。
所以,我们应该站在更高视角去看待学校教育,看到当前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并理解当前学校教育的有限性。不能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也不能仅仅认为提供了优质课堂就是好的学校。作为专业的场所,学校教育必不可少,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很明显的是学校教育提供的教育内容是有限的,学校教育不能包办一个人成长所需要的教育的一切。基于这样的认识,政府和其它社会部门也应该担负起教育人的责任,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之外,在社会的其它部门,创生多种教育形式多种岗位,让学生参与其中,接受教育。
二是指明了人的教育需要在社会中进行。这样来理解,我们发现这句话不仅表达的是一种判断,更应该是一种行动方法。教育一个人是很困难的。到底什么方法对他的成长是有益的、有效的,许多时候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结论,只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的经验。但在这句话中,显然明显的告诉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人的身边的环境的办法,来达到教育某个人从而让他的行为有所改变的目的。这对教育那些“刺头”学生是有启发意义的。当常规办法都没有效果的时候,这也许就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三是强调教育的持久性。人是被整个社会教育着的,也意味着人的一生,应该一直都在受教育,应该一直都在成长。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当前,在学校教育中,人接受的大多是科学文化知识,走进社会,更多的侧重在与他的工作有关各种应用知识以及与人交往的一些知识。即便是一个失业者,他的各种遭遇对他也会产生影响,对他也是一种教育。
这样理解教育,与当前终身学习的理念不谋而合。把一个人的状态与教育的关系统一了起来。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认为学校教育才是教育,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也应该是一种学习的姿态,也应该有一种学习的心态。
前一篇:读马卡连科01:马卡连科简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