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建设的再认识
(2017-12-14 17:15:40)班级建设的再认识
---读《论“新基础教育”的班级建设研究》有感
作为班主任,我们每次带班都要进行班级建设。但是这种建设,往往都是应景的。班级在发展的过程中,急需要什么,我们就带领学生做什么。这样的班级建设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班级发展,但是,总有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嫌疑。
今天,在我读了华东师大李家成教授2017年6月发在《中国教育学刊》《论“新基础教育”的班级建设研究》一文之后,让我对班级建设的内涵有了更深的认识。准确的说,是跟着李教授在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对我原有的班级建设模糊的认识进一步进行了明确和细化。
李教授在文中,指出班级建设的第一个目的是“让我们共同生活和发展”。当然,这里的我们,应该指的是班级里的学生、班主任,以及各科任老师组成的共同体。这种理解,强调了班级建设的第一步是内部成员关系的构建,包括学生之间兄弟姐妹般的关系,学生之间公民般共同生活的实现,以及促成学生间共同创造未来的命运共同体成员的体验与素养发展。
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班级体的形成,是建立在和谐的班级关系之上的。班级建设初期,应该侧重于通过各种活动(包括学生个人层面的,班级层面的,学校层面的),倡导学生之间的友爱与互助,促成各种关系的形成,让学生在相互交往之间学会相互理解、接纳、尊重,让学生在参与班级管理参与社区活动中学会承担责任,学会分享。让学生在应对各种复杂情况进行锻炼,学会解决问题,学会面对未知,学会面对各种可能。
李教授在文中,指出班级建设的第一个目的是“建立开放、公平、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学生的学习,其实包括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以及非正式学习。而当前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校学习,所以,班级也应该是一个平台,具备一定的弹性和开放度,才能满足学生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以及非正式学习等多种学习的需要。
这不仅体现在以班级为平台,汇聚了学生家庭、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等各个方面资源,而且体现在学校教育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在班级内部不同学生享受了相对公平公正的教育,还体现在学校管理以及学校课程大多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实施。总之,班级是一个既封闭又开放,班级建设的应该准确把握班级的内涵特征,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建设。
基于这样的班级建设观,李教授在文中给班主任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义。李教授认为新基础教育中,班主任必须有别于传统定位,作为首席代表,必须以一种全新的“教师”存在形态存在。这意味着,在新基础教育中,班主任必须具备一定的领导力,因为他是以班级为基础的教师团队的领导者,具有组织、协调、沟通、支持等多种职能,同时,班主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包括研究学生的能力、系统构建的能力、动态生成的能力、综合融通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等,在教育学生的过程汇总,用自身的勇、仁智为科任教师提供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