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要让发表文章变了味

(2016-01-25 19:30:06)

一些老师发表了文章之后,时常会抑制不住内心的惊喜,于是到一些QQ群里晒出自己的成果,接受同行们的祝贺。这本是人之常情,并无可厚非。许多老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也都遇到过这样的事情。虽然我自己比较低调,发表了文章不会在网上到处去晒,但是我理解这些老师的心情:在当今许多老师不读书、不愿拿起笔来进行教育写作的今天,能够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然后历经下笔成文、修改润色,到鼓足勇气投稿,一直走到发表,很不容易,的确是可喜可贺。因此,大凡在网上遇到这样的事情, 我一般都会顺手给一个鼓励,这既是对网友成绩的一个分享,也是对他的一个肯定和鼓励,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这样的分享有时也会变味,特别是在当下这年末岁尾的时候。上个星期,笔者就遇到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个教师网友在一个教育QQ群里晒出了自己在这一年里发表了多少文章之后,竟然引起了连锁反应,多名教师网友开始争相晒出自己的成果,最先他们以发表篇目的多少论英雄,接着有人以挣得稿费多少论高低,到后来他们开始交流心得,讨论在网络非常便利化的今天如何才能多发稿子,比如怎样在网上和编辑拉关系、套近乎等等,满脸的奴才谄媚之相毕现。

看着他们的讨论,我突然觉得就像是吃了只苍蝇十分不爽。

一个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之余,结合自己实践中的得失,积极思考,进而进行教育写作,是件多么高雅的事情啊,怎么在他们这里就能够这么庸俗的与名利结合起来呢?

于是,我不合时宜的给他们的讨论插了句:“如若这样,不如不写。”我只是觉得在实践中有感而发的教育写作,只是为了让我们在教育这个领域思考的更深,能够更加专业的活着。如果是脱离了提升自己这个目的,而是被教育写作带来的名利蒙住了双眼,费心劳神的把自己变成文字的奴隶,以满足自己的那一点点虚荣心和成就感,还不如不写。

其实这样的事情,并非个案。在一些杂志或报纸的编辑和作者交流的QQ群里,时常可以见到一些准备投稿的老师为了能够多发稿子对那些在线的编辑拍马屁,他们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拉近和编辑之间的距离,从而在编辑审稿的时候能够得到特殊的照顾。这样的做法是否有效,我不得而知。根据我的理解,我觉得这样的做法可能适得其反,且不说任何一个杂志报刊为了公平、公正选稿的时候都有一套多个编辑参与的程序,正所谓“文如其人”,单单是这种死乞白赖的作法,就会让编辑对他的印象大打折扣。当然,编辑选稿都有自己的标准,对教师为什么要进行教育写作也有清晰的认识。面对这种动机不纯的套近乎,更多编辑选择的是当面制止,笔者就曾见过某准备投稿的老师在拍马屁之后,得到了编辑的公开批评。我想,当事老师的那种尴尬也许只能用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来形容吧!

教育写作,的确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一条快速路,因为教师通过自己的教育写作,能够对自己教育教学进行总结、反思与提升,它能够不断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以及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正是因为如此,有人说“上课与读书写作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两翼,上课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而没有写作,教师就像鸟儿折了一只翅膀,无法飞翔。”

近年来,随着时代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老师已经认识到了读书写作对于自身成长的作用,一改他们过去在工作之余亲近牌桌、酒桌的做法,纷纷静下心来,开始读读书,写写文章。其中,不乏有老师通过自己持续不断的努力而因此而一举成名、一举成功的例子,许多老师也在这些老师的成功的激励下,自觉加入到了读书、写作的队伍,这本是一件“善莫大焉”的事情,然而,并非所有进行教育写作的老师都是如此,也有一极少部分教师忘记了“好文章都有泥土的气息”,忘记了“鲜活的文章从教学实践中来”,把教育写作当作实现自己名利的一条绿色通道,让教育写作落入了功利的俗套,也是不争的事实。

在我看来,教师进行教育写作,就是自己记录自己的教育足迹、思想历程,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需要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想法从心底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只为更加专业的活着,而不是为了名利,一定非要为发表才写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