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差的就是这一点点
(2014-12-28 08:00:00)
标签:
名著阶级意识苏赫姆林斯基杂谈 |
在我的书柜里,有一本《苏赫姆林斯基选集》第一卷。
这本书是我十年前买的。那时,我的生活刚刚稳定,经济状况也开始稍稍好转,于是,我便开始了一个宏大的计划,那就是把这些书买齐,然后好好的读一通。我总觉得作为一个教师,是需要有一些道行的。如果在自己的教育生涯里连这些教育名著都不曾读过,实在是有些贻笑大方。当然,自己的专业性也无从谈起。
就这样,我在网上定了第一卷,然后买回来。准备着第一卷读完之后,再去买第二卷,这样一卷一卷的读下去,在不知不觉中就读了一些书,也不会让自己觉得有压力。
书很快就到手了。打开包装一看,是大32开本的,800多页,褐色的封面,放在那里看上去就像是一块砖。
我立马开始了研读。看着厚厚的一大本,我决定采用了蚂蚁搬家的战略,首先是给自己定了的任务,每天读几页,然后是眉批、旁批,做笔记,写反思。之所以这样做,是想采用一套完整的程序,保质保量的把这一套书读完。
不过,我的态度很快就发生了一些变化,并由此开始觉得这套名著其实也是有许多缺点的。比如,这本书的时代背景有些久远,比如阶级意识过强,字里行间充斥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再比如,这本书太厚,重达半斤,拿在手里一会儿就会手酸等等。
这些理由其实是我的思想在滑坡的表现,我自己也非常清楚。在偶尔有空的时候,我也会回过头来审视自己的这些变化,并把自己耻笑一番。
但是,批评归批评,这样仅仅依靠坚持的做法,的确是很脆弱的。外在的强迫抵不过内心的选择。每个人似乎都是有些懒惰的基因,在能够坐着的时候他绝不会轻易的选择站着。不久,我就发现我的大把空余时间是在闲聊、发呆中浪费了。
看到自己是这个样子,我有时也非常痛恨自己不争气,我想到了找一些伴一起读,觉得相互之间不仅可以探讨,而且还有个监督。
于是,在网上我找到了许多以研读苏赫姆林斯基文集为目标的老师,天南海北,各地都有。我们在一起一章一章的研读,一节一节的讨论,不知不觉中,我似乎是进入了状态,以前发现的苏赫姆林斯基文集的那些缺点都没感觉到了。
而在前几日,更让我吃惊的是,我知道在我们研读的小伙伴中,有人已经提前完成了任务,把苏赫姆林斯基研读了好几遍,而且还做起了研究。
而这个消息,也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回顾自开始读《苏赫姆林斯基文集》一来的历程,一直是走走停停,如今十年过去了,虽然说是在专业化发展的的道上走正路,但是一路的踟蹰,还是让别人领先了。
也许,这就是差距,平庸和优秀差的就是这一点点吧!
呵呵,买个关子,在《苏赫姆林斯基文集》五卷本中,你知道有多少个案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