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哪里去了?
(2014-03-23 21:47:34)
标签:
不可能关于小一是我们教育过程教育 |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为了下意识的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或者达到既定的教学成绩,自觉不自觉的开始死盯目标,不顾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自说自话。当有老师质疑我们的做法,希望能够关照一下教学的具体效果的时候,许多老师会说,课堂时间有限,我们要向课堂要效率,如果我们不快一点,完不成任务怎么办?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在最该关注人的状态的事业中,却时常如此出现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而“忽略人的存在”的情况。为此,我们不得不问,在我们眼里,人到哪里去了?
在我看来,出现这样的问题责任在我们教师。之所以出现在教学中对学生视而不见的情况,是由于我们教师“儿童立场”的缺失造成的我们在教学中无意识的对人的忽略。
“儿童立场”是一个教师的基本立场,也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所谓的教师的“儿童立场”缺失,也就是指在我们组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真正站在儿童的角度(立场)来思考或观察周围的事情(物),设身处地的想幼小的儿童会对某件事情或物品有什么行为、想法。
“儿童立场”与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是一脉相承的。杜威在他的《儿童与课程》一文中说“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所在。““儿童立场”,体现在教育过程中,就是要求“以儿童为中心“,要求教师应考虑儿童的个性特征,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他们的特长,尊重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由于教师对儿童缺乏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要想真正的落实“儿童立场”还是非常不容易的。这种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导致行为上的轻视是必然的结果。许多时候儿童就在我们面前,他们如我们希望的那样听话、乖,我们却对他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我们并未在真正意义上认识他们,更未真正发现他们。
但是,教育的对象是儿童,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儿童的发展。追根溯源,教育的问题其本质都是关于儿童的问题,基于对儿童的认识的“儿童立场”是教育的根本立场。所以,认识和发现儿童是教育得以发生和开展的根基。任何缺乏对儿童的认识和发现,就不可能有儿童立场的建立.也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教育发生。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我们需要从追问自己如何认识儿童和看待儿童做起,自觉构建自己的“儿童立场”,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让儿童时刻在场。
认识儿童,需要从摒弃我们的成人思维入手。长期以来,我们总是习惯站在成人立场上看待儿童,用自以为是的成熟和阅历抹杀了儿童的思维,错误的把他们看作是比我们小一号的成人,以为他们是与成人一样的。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思维在许多老师那里根深蒂固,以至于他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常常习惯性的选择而不由自主。其实,儿童就是儿童,虽然我们都是从儿童时期长大,也曾经对这个世界充满着的好奇与疑惑,但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长大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忘记了我们与他们一样,在不断的尝试和模仿中成长。因此,认识儿童需要我们在摒弃我们成人的思维的基础上,学会转换思维,把自己当作儿童,努力走到儿童中去。
在这样的视角下,如何看待儿童就有了全新的含义,儿童已经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需要我们照顾的时刻依赖于我们小孩,而是在不断的接受着周围环境的带来影响而不间断的生长,代表着是一种不确定的发展可能性。
事实上,儿童也正是用他们的这种成长的“可能性”,来暗示、召唤教师为他们做些什么,对他们实施教育。教师的存在的价值,也就是顺应儿童这种需求,引导并促进他们去探索和发现这个世界。
因此,在教学中出现的对人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其实折射的是我们教师“儿童立场”缺失的问题。作为教师,如果我们认识到位了,能够把儿童当做处在发展过程中的有着无限可能性,我们就会理解他们的不成熟和幼稚,就会努力的顺应儿童的这种天性,创造环境去影响他们,引导并促进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和发现,而不是用一味的强制灌输、简单的“告诉”和机械重复的训练,粗暴的泯灭他们认识世界特有的天性,忽略他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