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主管理小组的隐性建设至关重要

(2013-05-07 14:50:34)
标签:

教育

管理小组

才华

主题

至关重要

【案例】小组建设是班级建设的基础,经营好小组建设,不管是对班主任,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小组经营得越好,班级凝聚力越强。比如说我第一次实施班级自主教育管理的2011级神起一班,虽然孩子们都已经在各自的大学里呆了一年半,各自有了新同学,但他们的同学关系仍然很铁,经常在网上嘘寒问暖;或者一起研讨暑假出外旅游的计划,约定出游时间与行程;寒假他们一起回来看望老师;甚或约好时间去运动公园打篮球或去歌厅K......

然而,2011年当我走进高一,接触又一批90后,再次组建小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时,我又遭遇到了一些头疼的问题。

问题一:小组集体犯错误。

高一学生刚刚入校,学校环境、初次的离家住校生活、新型的同学关系都还不适应,他们之间的竞争意识不强,但是我的小组建设互帮互助的合作意识很强,帮助他们解决了初入校园的心理上的不适。大家一起去吃饭一起回宿舍一起回教室做作业,谁有头疼脑热,小组成员、宿舍舍友马上聚在一起,嘘寒问暖……这让我这做班主任感到欣慰。

但不久我就感到事情有些不妙:这些在生活中互相关心的孩子们,会利用他们很铁的关系集体犯错误!

具体事件是我们学校的开学典礼。那天会议进行到一半时,我发现班上缺了四、五个人。一问班长,说他们上厕所去了。但是20分钟过去了,他们还没回来。派人去厕所找,没人!

大门有人看着,教室门锁着,宿舍在正常课间不开放,他们会去哪儿?大会期间又不允许大的走动,我只好硬着头皮在班上等着,心理不免有些担忧,怕学生有个三长两短,又怕政教处发现批评我们。在忐忑不安中,40分钟过去了,大会也接近了尾声,远远地我看见他们从三号教学楼后面晃晃悠悠的走回来了。每人一手拿着一杯果汁,一手拿着一个菜夹馍,还不紧不慢的说着笑着。等他们发现了不爽的我,他们没有快步如飞的返回班级,反而商量好了似的向操场的方向跑了!

事后我找他们谈话,知不知道这样做是违纪的?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的回答让我很无语:知道,我们只是想组团违纪,法不责众,这样即使老师您不高兴,也不会集体惩罚我们。这就是“中国式的过马路”?明知违章,但是组团违纪就不怕了。如果小组抱团的作用不是在学习和成长上,而是在违纪上,这样的抱团就值得我们警惕了。

问题二、包庇同伴集体失语。

国庆节后的一个晚上,十点半了,我接到一位家长电话,他儿子私自把他自己的出入证(只有通生——不住校的学生上下学时出入校门的凭证)给一女同学X,让该女生在未请假的情况下自己离校回家看病。我很惊讶,这件事情我并不清楚,于是,我马上核实情况。

当我把电话打给女生已经入睡的家长时,得到的回复是,他并不知道这回事。我一下着了忙,赶快上宿舍去调查情况。宿舍管理员也告诉我,你班X没回宿舍!

一个女生,晚上出去没有回,出了事情可不是闹着玩的。我十分着急。可是,当十万火急的我向X宿舍的舍友调查X的去向时,大家居然一律支支吾吾想搪塞我。这个不知道,那个不清楚。好像我陷于了群众运动中的大海洋里一样。我感觉到无助和失望。最后,在我反复申明利害、告诉她们如果X出事了怎么办的情况下,她们才勉强地告诉了我校外X的几位好友的名字。最后,我费尽周折,凌晨十二点时,才在校外找到了X本人。

这样的事情发生不止一次。还有一件事情,是入冬的一个晚上,第三节的自习铃响了许久之后,还有三个座位空着,问他们组同学,都回答:“不知道去了哪里。”后来调查得知,这几个孩子躲在厕所里吸烟去了。他们组内的同学都知道这三个人的毛病,但怕自己的小组被扣分,更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怕得罪人,也都睁只眼闭只眼,不管!而且其他组的人亦是如此认为,不仅没有人举报、批评,而且在班主任过问的时候,整个小组集体为他们打掩护。全班就瞒着我这一个当班主任的。

问题三、为小组荣誉集体作弊。

有一次,我检查作业时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有一个小组,组内雷同现象十分严重,好像整个小组就按照一个作业模式批量印刷出来似的。这里面有什么故事?一调查,结果让人生气又啼笑皆非。原来合格小组评比中有一条要求是:“作业上交及时,全员上交。”高一学生不分科,要修九门课,有时作业特别多,一个晚上要完成六科作业。于是,在根本不可能按时完成的情况下,为了小组荣誉不受影响,学生们这时候主动分工,批量复制作业,而且“合作”堪称完美——根据每人特长或爱好,你做语文,他做数学,她做英语,剩下的一个做地理,一个做生物,一个做政治,包干分片,最后交换合作,誊写完成!

类似问题,从高一到高二,一直存在,而且屡禁不止,哪怕火箭班云集的尖子生也有这种情况发生。小组长为了小组荣誉不闻不问了,有的学生也浑水摸鱼,偷懒逃避作业。

本来,小组评比是为了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促进学习。但是,当小组评比导致集体舞弊、而且舞弊竞相攀比的时候,这个问题又如何处置呢?

问题四、小帮派小团队对立。

高一上学期,我们班小组之间的内讧很激烈。原因就是自主委员会和纪律监督检查委员会之间的对立。

原因是这样的,我们班开展学生自主教育管理,通过竞聘的方式,成立了以J同学为主的班级自主管理委员会。运行一段时间后,发现自主管理委员会成员缺少必要的监督,有自由散漫、徇私舞弊的嫌疑。经过全班商量,在班上另外一个小组F同学的提议下,学生们又选出了以F同学为首的3人纪律监督检查委员会,代表全班同学督促自主委员会干部,确保班级管理公正、公平和高效。谁知纪律监督检查委员会选举出来之后,班级一下子分为两派,纪律监督检查委员会的学生认为公权必须监督,离开监督就无法保证权力的正常使用;自主委员会成员则认为F同学想篡权,在争夺班级的管理权。而且要命的是,这两个同学所在的小组特别支持他们,而且还在班上拉班结派,发动别的同学参与。无论做班主任的我怎样干涉,挺J派和挺F派都不断地明争暗斗。

学生不团结,老师着急。学生团结了,闹小团队了,这个问题又如何解决呢?

问题五、后进生拖了尖子生后腿。

我们小组分组,也按照成绩好、中、差组合,要求同一个小组之内,必须实现好、中、差三类学生的结合。班级面貌在悄悄的改变着,活力慢慢的起来了,学生得了会操特等奖,拔河比赛第三名(实验班就我们班进入了决赛),文化墙布置优秀奖,精神文明优胜班等等。

优秀小组也在班内轮流着,然而有一个小组慢慢进入我的眼帘——戢羽三组!因为他们小组几乎包揽周周最差小组。原因是他们组组长C同学很包容,脾气好,谁有困难,都耐心帮助,特别是给同学讲解数理化习题时从来不急不躁,大家基本都是奔他而去。本来这是个好现象,问题是,一些成绩落后的学生,本来就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他们的问题,增加了带头人的负担。比如说M同学经常迟到,总改不了,你要说她、罚她,随便——反正从头到尾一声不吭;Y同学自由散漫管不住自己,不管谁督促,就是好不了,但是你不督促,他还闹情绪……结果认真负责的组长C同学的成绩一落千丈。

我仔细观察,这不是个别现象,其他小组也存在。尽管我在班上说了好多次,后进生关键要靠自己,但是尖子生被拖累的现象还是无法得到根本好转。(陕西高陵一中  武建菊)


【案例点评】在班级管理中,许多老师喜欢组建小组,期望通过小组成员相互之间的内部力量来实现班级自治。但是,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不容易,需要老师们在对班级小组的建设有充分的认识的基础上,把握住班级小组建设的要领,构建健康向上的竞争平台,从而实现有意识的引领。

在案例中,武老师的班级小组建设之所以失败,从教师的层面来看,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说武老师说到的第一个问题暴露出的是在新生缺乏认同和归属感,教师又未做有效引导的情况下,学生出现的组团违纪行为。而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则暴露出的是学生缺乏愿景的指引,监管不足,导致学生诚信滑坡,虚荣心作怪的问题,第四个问题暴露出的是由于学生对班级目标缺乏认同的问题。第五个问题则暴露出的是学生缺乏必要的引领。

当然,从学生层面来看,折射出他们责任感缺乏,价值观不清等问题。

但,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即便是出现了这些问题,作为老师也应该接受现实,然后想办法,帮助他们成长。因此,结合武老师的班级情况,笔者建议采用进一步明确班级发展目标,在班级文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引领,在日常过程中加强监督,注重总结,反思,促其成长的药方。

一、进一步明确班级发展目标

班级发展需要愿景的召唤。缺少目标,在孩子们看来,就缺少明确的发展方向,成长的渴望就可能被一些消极的因素带离正常的轨道。因此,武老师,可以用班会等时间,引导学生共同制定发展的目标,然后再让孩子们讨论自己该怎么做,反思过去做错了些什么。

二、可以尝试给班级小组内各个成员明确的分工,加强孩子们对班级小组的认同。在案例中,通过武老师的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班级虽然组建了小组,但是班级小组是松散的、低效的,其关键原因,笔者认为是孩子们对这些小组缺乏成长的认同。因此,武老师可以可以尝试给班级小组内各个成员明确的分工,明确责任,包干到人。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成长需要自己努力,班级小组是需要他们。

三、注重文化的引领。班级小组的文化的引领包括多个方面,比如,通过民主的方式制定相关的小组自治制度,建立小组内部的相互约束、相互监管的机制;通过开展多种活动,为各个小组提供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

四、及时总结、反思。成长中的孩子都是需要成功的体验的,也是需要不断鼓励的去强化他们成长的信心的。因此,针对武老师班上的这种情况,还建议武老师应该定期在班上开展总结反思活动,让评价及时到位,让教训深入人心,从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倡导积极向上的氛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茶山上的考场
后一篇:永远的野炊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