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教育是有信仰的人的活儿
(2013-02-21 20:43:48)
标签:
教育宗旨灵魂本源智慧 |
教育生活无疑是需要教育信仰的。
在我们周围,常常有老师抱怨自己工作很忙,备课、批改作业、找学生谈心、上课,常常使他们精疲力竭,左支右绌,可是,稍稍加以分析,就可以发现他们在疲于应付这些事务性的工作背后透漏出的事实是他们盲目---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最终要把学生教成什么样,也不知道要把学生需要什么,而是只知道围绕考试的要求或者上级的旨意,为了学生的分数想尽一切办法在脚踏实地的努力,却从来不抬起头来看看前面的路。
其实,这些都是缺乏教育信仰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当各种教育现象不断的以各自的形式提出来之后,教师在既需要保证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学生真正需要的又要保证自己的工作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的情况下,都需要有坚毅和果敢的态度,都需要一种整体性的感觉,使得教师自己在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中能够保持保持头脑清醒,保持一份从容,来维持和指导自己的工作,否则,教育就会陷入犹豫不决和随意波动的状态,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这是因为教育的每个对象都是独特的,教育的每个问题在解决之前都不可能有充分的答案。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这种坚毅和果敢的态度和这种对教育问题的整体感觉是科学知识和实际经验所不能给予的,只能是教师坚定的教育信仰的产物,没有一定的教育信仰,没有建立在一定教育信仰基础上的坚定的教育信念,教育工作就会失去深厚的动力,广大教育工作者也就失去了在面对矛盾困境时判断和决择的最终依据,失去了教育生活的意义。
这种需求首先体现在教育信仰可以帮助教师廓清自己的教育理性。理性的教育信仰需要对教育事业有深入的思考,对教育的核心观念有深入的理解。信仰是以“确认”为思想前提的,任何教育信仰首先是建立在清晰而笃定的教育观念基础上。没有一定的教育理解作观念支撑,教育信仰会成为无依据的迷信。教育信仰首先表现为一种强烈而特殊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根源于对教育活动价值的理解与尊崇,是教师的精神与源泉。教育信仰所依据的核心观念指向两种教育理解:一是教育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要将学生置于“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生活世界”中,去真正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人格,通过培育他们的独立精神,塑造健全人格,使其自由本性得以充分实现,让他们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等方面协调发展。二是教育在人和社会发展中应发挥什么样作用?也即教育价值观。教师不仅仅帮助人掌握生存的意识和能力,而且要基于人类核心价值观培养人的良知。具体到每个学科,涉及对学科本质的认识。以数学为例,数学教学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教学,是学习数学思维方式的教学,而且也是人的情感、人格和素质形成过程的数学,基于这些信念的教师在教学生学数学时,不会狭隘地只想到考试、升学和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等非实质的因素。倘若教师拥有科学的教育理解,就不仅能够在课堂上真正创设一种民主、和谐、愉悦的情境,而且在这种以情“感”人、以理“育”人的环境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对学科的热爱和好的考试成绩,更会获得一种学习任何内容的方法,一种对待生活和人生的自信。这是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所获得的最有效的资本。
这种需求还体现在教育信仰可以帮助教师扶植自己的教育情感。信仰不单纯是一种思想,更是教师用自己所认识和掌握的教育观点去感知现实的教育现象所产生的教育情感。这种教育情感不是外力作用而产生的,是伴随着教育认知而出现的,是在认识到自己的使命之后形成的内心信念和意志。它在教师将教育理念转化为行为力量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教育爱是教育情感的本质。教师的教育爱主要表现为对学生、教育过程的爱。这种爱的教育情感一经产生,与教育认知相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积极的教育力量,激励教师超越现实,勇敢、坚定地追寻教育理想。无论是面对利益的诱惑还是境遇的变迁,他会处处站在学生的立场,倾听学生的召唤,都能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会为孩子们的成长和自己人生理想的实现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百折不饶,鞠躬尽瘁,使他们的生活变得具有教育学的意义。如果缺乏教育情感,教育认知很难转化为教育行为,也就难以形成教育信仰。
这种需求还体现在教育信仰可以帮助教师扶激发自己的教育智慧。信仰并不是在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中自生自灭,而是在社会文化氛围和社会文化机制作用中生成变迁、发展运作的。学校文化价值观是教师信仰塑造的根基。学校文化以其独特的教育价值观为核心,以其精神形式、制度形式和物质形式为外部表现,影响并制约着教师的思维方式、精神面貌与文化素养。譬如,传统学校文化教学观被深深刻上“分”与“率”的痕迹,这就迫使教师结下了深厚的“升学率情结”:无论确定什么样的愿景和目标,无论怎样改革,一定不能影响升学率。再如,“权威至上”的学校管理文化表现出明显的不平等的上下级分界,“校长在学校说一不二”的观念和行为使得他们对校长的决策很少公开地提出疑问。这种文化氛围容易形成教师随大流思想,谁也不愿意也不敢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更不用说克服种种障碍坚守教育信仰。由此可见,教师教育信仰的树立需要先进的学校文化来熏陶和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