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习惯为专业成长保底
(2013-01-27 16:19:34)
标签:
教育理论学科教学方式专业成长教育 |
关于教师专业成长,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经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3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也曾经说:“我开一个保险公司。投保条件是:教师每日三省吾身,写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见、所闻、所读、所思无不可入文。理赔方式是:如投保方10年后未能跻身名师之列,公司愿以一赔百。”与此同时,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也提出了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而许多成功者的经验也证明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公开课+网络行走+同伴互助……
由此可见,教师的专业成长路径是清晰的,方法也是明确的。但是,放在当前教师专业成长水平普遍不高的背景下来看,教师的专业成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结合数年来的探索以及无数名师的成长经历,笔者认为,成长没有捷径,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的专业成长之所以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是因为许多教师并没有把那些对专业成长很重要却看似很简单的读书、写作等行为养成习惯,坚持下去。
教师要想在专业成长上有所进步还需要教师养成专业写作的习惯。所谓的专业写作,是指教师面向教育事实本身,每天拿起笔来,在工作之余,记录下自己在教育生活中的收获与得失,进行行动研究。这样的写作,不需要长篇大论,也不需要文学色彩,最初也许仅仅是一种客观的文本记录,但是随着专业水平的提高,我们很快就能从自己所关注的事件和经验中解读出内在的学术和理论意义。所以,努力实现专业写作的跨越,实现从“文本记录”到“研究文本”的转变,就踏上了专业发展的快车道。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师借助博客等载体,进行专业写作、分享、交流,养成了习惯。
当然,对提升教师专业成长水平的习惯很多,但如果每个教师都养成了这样的专业阅读、专业写作的习惯,再加上每天的教育实践,就已经构成了专业成长的基本良性循环---在实践中知困,在读书中解惑,在反思中提高。
教师专业成长并没有什么独门秘籍,我们完全可以对自己的生活合理规划,把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行为养成习惯,为自己的专业成长保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