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家落地的教育家标准
(2011-12-21 11:55:26)
标签:
京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工作赫尔巴特夸美纽斯四眼先生 |
自温总理呼吁教育改革要让“教育家办学”以来,“教育家办学”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在各级教育决策者心中,如何让普通教师成为教育家,让“教育家办学”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只不过,在人们根深蒂固的潜意识中,能被大家称之为“家”的,都应该是些非凡之辈。教育家,当然也是“家”,自然也不例外。所以,一提起教育家,许多人头脑中要么孔子、韩愈、朱熹、蔡元培、陶行知,要么柏拉图、苏格拉底、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等等,总能举出一长串名字,不过,唯独没有我国1200多万现任教师中的一位。
应该说,这种在教育家的概念认识不清,导致的结局是很尴尬的。一方面会让各级各类的教育家成长工程,没了抓手,不知道该从那些方面提升教师素质,帮助教师才能让他们成为教育家。而另一方面,由于千百年来古今中外成千上万的教师中才这么几个教育家,也会让一线教师失去努力的信心和方向,因为,面对不断的提示,他们一定会在内心不停追问“我是不是一个教育家?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教育家?”
不过,随着中国教育学会会长近日在京师教育论坛上指出“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培养一大批人才,而且有教育思想,有自己的教育风格的教师,这就是教育家”(12月19日现代教育报),这一尴尬可能会迅速化解。
因为这个关于教育家的讨论,不仅第一次给出了教育家的具体标准,还是一让教育家落地的一个教育家标准,让教育家在公众的心目中,有了清晰的形象,有了可操作的抓手。或许,许多老师通过一辈子的努力最终并不能成为教育家,但是,这样的标准,不仅让教师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追求分数,给出了教师成长的努力方向,而且有助于公众了解教师,认识教师,让他们知道什么样的教师是优秀的。
因为,标准是公开的,可操作的。任何一个老师要想成为一个教育家,首先要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热爱教育,热爱孩子,一辈子献身于教育事业,把教育作为一个毕生的事业。其次,是要在工作中肯于钻研,敢于创新,有自己的理论见解和思想体系。最后,则是要工作出色,经验丰富,有自己教育风格,在教育界有一定影响,被广大教师所公认。
前一篇:乡村教师手记(13):腊月猪肉香
后一篇:职称评审是架空乡村教育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