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生学习过程中  “厌学情绪”的预防及转化

(2008-07-27 21:23:32)
标签:

学生

学习

“厌学情绪”

预防

转化

教育

我校是一所边远地区的薄弱学校,各个班的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学生存在厌学的现象。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经验,在此就一些学生学习中“厌学情绪”的预防及转化方法作一些探讨。

 

一  学生学习过程中“厌学情绪”的界定及常见的表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括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如知识的理解、巩固和保持都离不开人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及想象等心理活动。所谓学生的“厌学情绪”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面临过多的压力或遭受过多的挫折而无法完成这一系列的心理过程,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疲倦反应,痛苦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常常表现为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思维反映迟慢,情绪消极,作业拖拉,敷衍了事,甚至出现抄袭现象;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差,考试作弊,违规违纪,对老师的批评和教育无动于衷,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导致自暴自弃。

 

二  学生学习过程中“厌学情绪”产生的原因

 

1、 学习目的不明确,不求上进而产生的厌学心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括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都需要学习者付出很大的心智努力,而凡是需要心智努力的事情,都伴随着一定的精神紧张,也就容易产生心理疲倦感。因此,有一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吃不得苦,受不了约束,认为学习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学习目标不明确,不求上进,从而产生的厌学心理。

 

2、 由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而产生的厌学心理

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愿望,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有出息,有前途。于是在学习上要求自己的子女能够考出好成绩,能够超越别人。因此一旦考不好,有一些家长就不分青红皂白,也不管是客观上还是主观上的原因,不是打就是骂,这就无疑给孩子增加了心理压力。时间一久,孩子因为不堪重压,自尊心受损,厌学的情绪随之产生,于是有的离家出走,有的还产生严重的后果。如:浙江某地的有一位小学生因对其母亲的严加管教不服,不仅厌学,而且产生对抗心理,最后一气之下,竟然把他的亲生母亲给杀了。

另外,在学校里由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是考核教师的重要指标,许多教师往往有意或无意的给学生施加压力,让他们专心学习,一看到学生在休息,就提醒他们要努力学习,或者加以批评。喜欢用各种表格,各种数据去量化、去评价学生,硬要划出个一二三来。所有的这些方法,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都会导致学生的厌学心理的产生。

总之,无论是望子成龙的家长,还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升学都十分看重,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施加各种压力,使学生整天“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使学生长期处在消极情绪之中。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时间消极情绪积累,容易使人产生厌恶反应。

 

3、学习方法不当,考试遭受失败而产生的厌学心理

有些学生尽管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希望能够考出一个好成绩来报答自己的老师和父母,但由于没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总结出一套循序渐进的学习经验,结果还是事倍功半,并且在考试中屡次遭受失败,因而产生了自卑心理,觉得自己天生就比别人笨,自己的命运注定要比别人差,无脸见同学、见老师、见父母,怕同学嘲笑,怕老师批评,怕父母打骂,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之中。

另外,学生使用的教材,编写过程多注重于它的知识性、科学性、逻辑性,而很少或很难兼顾它的趣味性、娱乐性或生动性。再加上一些教师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缺乏变化,基本上以讲授为主,很少提问或讨论,同一个由教师、学生及知识构成的传递系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运转,学生缺乏新鲜感,教学不具备吸引力,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失去学习兴趣。

 

三  学生学习过程中“厌学情绪”的预防

1、教育者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在大师的课堂上,教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的劲头十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还能主动的推动教学过程前进,处处显得自然流畅,水到渠成。学生学习很主动,根本不曾在厌学问题,这让我辈羡慕。但只要仔细思考,就可以知道并非大师们的学生本身多么的出众,而在于大师出众的教育教学能力。要不然大师就不会是大师。另外还可以发现大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并不是经过反复演练,而是一种尽性随意的发挥,任何人都不可以复制。他们往往是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层次的学术境界,对学生的影响和学生的潜质的开发往往是深层次的、全面的和潜移默化的,其效力也十分久远。虽然成为大师只是少数,但我辈都应该把这种追求作为一个过程,无论最后能否达到目的,都应当使自己具有更多的教育家的意识,使自己更接近一个教育家,让自己的课堂生动有趣,学生爱上自己的课。

同时我们还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变过去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让学生从学习的苦海中解脱出来,有更充裕的时间去从事他们自己喜欢干的事,参加各种有利青少年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保持旺盛的精力投入学习。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把学习与愉快的情绪体验结合起来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畅快的教、学生愉快的学不可或缺的条件。任何教师都要致力于和学生搞好关系。无论是业务上的关系,还是伦理上的以及情感上的关系。业务上的关系直接决定着教育任务的执行,伦理上的关系是教育或社会的道德观念的具体化,而情感上的关系是师生互动与交往的自然结果,使师生作为生命个体而存在的重要表征。教师要把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落到实处,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保护学生的自由和权利,把学生作为责权主体来对待,激发学生的自我完善的内在力量。具体的方法如根据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的原理及斯金纳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基本思想,我们可以先掌握学生最喜欢干哪些事,然后,把学习和这些活动结合起来,就会减少学生学习枯燥感。这是因为如果学生的学习同某种能力引发学生愉快情绪的活动反复结合,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而且这种情绪性条件反射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教师应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建立起稳定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系统。

另外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助长理论,几个人共同工作学习,往往比一个人单独工作学习,更能调动人的积极性。鉴于群体对个人的这些促进作用,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一种同龄伙伴共同学习的环境,使学生在放学以后,也能在轻松愉快的人际气氛中学习完成任务。

 

3、 结合学科特点,改变知识传递途径

根据教育经验,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知识传递途径方式,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应认识到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如电化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组织各种参观、展览、社会调查等,都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变化的运用教学方法,不断调整学生学习情绪。

 

学生学习过程中“厌学情绪”的转化

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后对学生老师来说都是不利的,所以教师要掌握主动权,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地变换调整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若是某个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则要有耐心,通过以下途径去转化:

1、 减轻学生的压力,让学生体验成功及其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的厌学情绪很多情况下是在学生担负着很大的压力,无法把学习搞上去的情况下产生的,所以转化学生的厌学情绪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老师去做工作。你所执教的班级若是有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你就应该思考课程进度是否太快,所讲内容是否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否需要进行复习,是否对学生有过高的要求等。

 

2、 用爱心去感染学生,制定目标转化顽固分子

对于厌学情绪较强的学生,仅仅调整教学方法,往往是不起多大效果的。他们敏感,叛逆,大多是“问题学生 ” 要转化他们,就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心血,给与更多的关爱。

首先,教师要从学生的闪光点出发,主动地与学生交流,逐渐去掉他们的戒备心理,让他们认识到老师不是只会批评人,也有个人爱好,是可以信任的。然后找准时机,帮助分析目前所处的状态,培养他们的特长,逐渐的帮助他们改掉一些坏习惯,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此基础上,再劝他们学习,并制定一些目标,帮助他们去实现,就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笔者任教的班级中就有一位学生,高一是从不学习,每节课都会违纪,经过分析,决定督导他参加体育训练,进行培养,该生现在已有很大的转变,学生学习过程中 <wbr> <wbr>“厌学情绪”的预防及转化学习成绩已达中等水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