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道德教师责任关注教学教育情感生活谈天说地文化 |
有人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一切。”对于教师来说,掌握好语言艺术,有效地发挥它“粘”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也许此刻谈教师的语言艺术有些落伍,但是正如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所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涌出知识的溪流。”而这条流淌不息的“知识之流”,不但不会过时,反而更有魅力,值得再三回味。
“激励之言”意在催人奋进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与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激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其中言语的激励则较为普遍。综观一些名师的课堂,我们常有这样的感慨:他们的高明之处更多的是在于,用满面春风的语态,饱含真情的语气,洋溢激情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从而产生一种情感共鸣的语境,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以至于转化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确如此,教师充满激励的语言,能让学生不断地获得走向成功的动力。例如有位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表现时说到:“真是与众不同,多么富有创意的思考啊。你有一双智慧的眼睛,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真了不起!”“谁来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说错了不要紧,老师最喜欢举手的同学,因为你们是最自信的人。”……一句句激励的话语让每个学生都有了前进的动力。再比如特级教师窦桂梅常常这样激励学生——对回答得不对的学生说:“感谢你为同学们提供了思考!”对回答时不够流畅,声音小的学生,反复启发仍不理想的学生说:“理解他吧,他把自信藏在心里了。”对答错的学生说:“也表扬你,表扬你的勇气!”一句句真挚的话语让每个学生都有了学习的信心。其实面对学生,教师的话讲得得体就是感染力,讲得精彩就是影响力,讲得智慧就是催生力,讲得深情就是冲击力,所有这些“力”加起来就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它推动着教育教学活动顺利高效地向前展开,也激励着每位学生健康活泼地走向成功。
马卡连柯说:“教育的技巧就在于随机应变”。这也就是我们常要求的教师应具有教育机智。教育机智就其实质而言乃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其要决是避其锋芒,欲扬先抑,以智取胜。表现在语言艺术上则是直话曲说,急话缓说,硬话软说。我们知道,在平常的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有时会与老师的意图背道而驰,这时有的老师则以“不太好,请坐!”“不准确,谁再来!”等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这样往往会使学生丧失发言的勇气,从而渐渐丧失学习兴趣。而特级教师贾志敏则运用自己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纠正、鼓励学生的回答,并且注意情绪导向,做到引而不发。一次他让学生认读“姆”字,结果一位同学站起来脱口而出:“养母”的“母”。其余学生一片哗然。可贾老师微笑着示意大家安静下来:“你们别急,他没说错,只是没说完!”接着又转向那位学生:“你说得对的,是‘养母’的‘母’……”这位学生在贾老师的点拨下立刻纠正道:“‘养母’的‘母’加上一个女字旁,就是‘保姆’的‘姆’。”在贾老师不动声色的巧妙引导下,避免了学生出洋相,小心翼翼地保护了学生的心灵。学生有这样一个老师和风细雨地帮助他们纠正学习中的错误,还会担心什么呢?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了,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了。
“幽默之言”趣在耐人寻味
英国学者在《幽默教学:一门表演的艺术中》指出:“理想的教师应当达到艺术化的教学水平,善于利用幽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得更好。”幽默能给学生带来欢笑、带来理解、带来信心;幽默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教师幽默的语言不仅可以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而且可以使学生在一笑之余引发联想,出神入化地推动他们领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不仅如此,幽默还可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老师的人情之美和性格优点,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课堂语言是丰富多彩的,但是给我印象较深的则是他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时的“幽默之举”——文中写到杂草被大夫用除草剂喷洒过后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有一个学生朗读这句话时声音非常洪亮。于老师笑了笑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除草剂是假冒伪劣商品,来,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于老师就鼓起气朝那位学生做了个喷洒农药的动作,同学们和听课老师都笑了,该同学也会心地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地又读了一遍,这次读出了效果。这样的幽默语言调节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得以发展,更让课堂增加了浓浓的人文气息。这里的幽默显示的是教师的智慧,传递的是教师的关爱,承载的是生动的启示,激活的是愉悦的情感,真是令人折服,耐人寻味。
教师的语言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曼妙、细腻、惟美;教师的语言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想,深邃、练达、智慧、;教师的语言是一种功力更是一种品位,情趣、意境、仁爱。语言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语言是联结师生情感的纽带。教师的语言艺术只有在不断地积累之间,在不断地锤炼之下,在不断地创造之中,才能活力常现、魅力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