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了将近3年的罗格列酮事件在去年基本画上句号,多国禁用了文迪雅,连中国的文迪雅团队也解散了。这背后虽然有人猜测是吡格列酮的鬼子们搞的,不管是真是假,还是印证了那句话,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这不,前不久吡格列酮也出事了,说是会增加膀胱癌风险,先是浪漫又惜命的法国人,接着可能会是严谨的德国、死性的英国佬.........预计最坏的结局将是曾一度叱咤糖坛的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将全军覆没,当然还有新的同类正在研究之中。
怎么说的,其实个人觉得这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而中间人——医生起着左右结果的作用。药监部门可能是从安全性出发,宁可错杀不可放过;而患者是从治病出发的,只要有益就行。而医生则要根据病人个体情况来判断该不该继续用这药。两年前,得了班廷奖的defronzo教授提出三联用药,里面就包括了格列酮。你说该怎么办。
说到底,还是那句话,权衡利弊,有效是硬道理。就拿现在大医院医生都嗤之以鼻的优降糖(格列本脲)来说,那些大医院医生都觉得安全性低,不让用了,可是人家在国外还火着呢,用的很多,而且很多研究还是拿他做对照来衡量各种新药。理由就是,降糖效果明显,而且还便宜。所以,不是咱支持美国佬,但确实赞同人家FDA的做法。就拿前不久的利拉鲁肽引起甲状腺C细胞瘤和胰腺炎的事来说,FDA一方面让厂家提供更多研究数据,一方面指出,利拉鲁肽的益处远大于这些不太常见的害处,所以仍允许继续应用。
因此,看待格列酮也是一样,临床上确实有不少患者至今仍在用罗格列酮,效果很好,这里咱可不是给罗格列酮做宣传,从厂家那一分钱也没拿着,再说了,人家谁认识我啊,:(
任何药物都肯定存在益处和风险,我们(包括患者和医生)要做的就是将益处最大化,风险最小化。只要严格掌握好禁忌症和做好监测,就能让药物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