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治疗惰性从哪来?
研究发现,治疗惰性在高龄和病程较长的病人中更常见。例如,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治疗惰性的产生都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客观因素难以改变的话,大家应该积极改变主观因素,努力减轻或消除惰性。总结见下表。
表 治疗启动或升级潜在的障碍
医生的治疗惰性
近几年一直在强调,对于新诊断糖尿病的患者,及时予以强化治疗,对于血糖的长期管理很重要,很多患者通过早期强化治疗,尽快解除高血糖毒性,胰岛功能可以得到部分恢复,有的患者甚至可以暂时停药,单纯依靠生活方式干预就可以控制好血糖,这种状态甚至可以持续几年,这被称为临床缓解。然而,临床上仍然有很多医生对强化治疗存在抵触心理,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1)缺乏认识:有的医生仍然没有充分认识到积极控糖的重要性,以致于面对无症状的患者时不愿意去增加治疗。
2)缺乏信心:有的医生是因为所在医疗机构缺乏足够的基础设施或是对较新的治疗手段缺乏信心,所以担心积极
标签:
杂谈 |
遇到糖尿病,医生与患者都面临着同样的难题:怎样才能达到理想的血糖控制目标?可是,血糖控制真的可以达到完美吗?我们是否值得这样做?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糖尿病患者的生活中除了糖尿病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究竟什么才叫血糖控制理想呢?倘若餐前血糖控制在5mmol/L~7mmol/L之间,是否算理想?倘若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了7.8mmol/L,是不是应该算作控制得不理想?
医生常常告诉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A1C)是衡量血糖控制情况最好的“标尺”。那么,怎样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才算作理想?是6.5%吗?A1C数值控制到6.5%以下就真正意味着血糖控制完美了吗?倘若,尽管A1C达到了6.5%,但血糖却象荡秋千一样在2.0mmol/L~20mmol/L之间起伏波动呢?
我曾遇到一位糖友,他曾经是一个血糖控制力求“完美”的2型糖尿病患者。他在刚刚诊断出糖尿病后就开始使用胰岛素,对于血糖控制,他严格按照“完美”的标准去做。那会儿,他对血糖数值过于敏感,血糖控制似乎走入了误区:只要检测血糖值空腹超过了6.1或是餐后超过了7.8,他就会担惊害怕。所有与糖尿病有关的文章他都不会放过,糖尿病类杂志就订了好几种。在他眼中,似乎除了糖尿病就
标签:
杂谈 |
记得小时候有个广告,台词是“胃痛!光荣!肯定是忙工作忙出来的。”现在上班了,感觉胃不疼,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工作忙。其实,“忙”并不应该成为放弃健康的理由。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下面这四大现代综合征不知道您聚集了几个?
电子设备综合征
最早的时候,人们常用的电子设备是计算机,所以就有了计算机综合征这个词,又称“反复紧张性损伤症”、“计算机键盘疲劳综合征”、“上网过多障碍症”、“贪网症”,指的是由于操作电脑时姿势不良,工作时间过久,所导致的眼睛疲劳,手、腕、臂、肩功能性损伤等一系列不适症状。这几年随着各种电子设备的普及,这类综合征的常见人群已经扩展到青少年和老年,而且病因在计算机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手机、平板、游戏机。
如何预防
(1)尽量减少电子设备的使用时间。
这两年大家可能经常看到关于电子设备使用时间与糖尿病等健康问题的研究报道,网上也有很多关于依赖手机的搞笑图片或视频,然而大多数人在笑一笑之后,并没有去努力减少每天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电子设备的过度使用无形中增加了静坐时间。对于糖尿病管理来说,我们一直强调要改变久坐
标签:
杂谈 |
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糖尿病管理ABC,即糖化血红蛋白(A1C)、血压(BP)和血胆固醇(Ch)都要控制达标。这几年一直在强调标准化,对于糖尿病管理同样如此,而糖尿病标准化治疗的内容远不止ABC这么简单。
糖尿病管理是为了什么?
可能还有不少患者认为,控制糖尿病就是要把血糖控制达标,其实血糖只是表象,我们真正要去应对的是并发症,这也就是所谓的糖尿病三级预防概念:一级预防的目标是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二级预防的目标是已诊断糖尿病的患者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三级预防的目标则是延缓已发生的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并改善生存质量。
防治并发症的目标是什么?
防治糖尿病并发症,除了对症治疗,更重要的是对因治疗,即针对并发症危险因素的管理。从目前的研究证据来看,各种糖尿病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如下:
1)
2)
标签:
杂谈 |
骨质疏松症被人们称为“无声的杀手”。目前,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估计约有9000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将会逐渐增长,患病人数预计到2050年将超过2亿。处在骨质疏松症前期状态(即低骨量)的人群则更为庞大,他们正在不知不觉中被推向骨质疏松症的深渊。
虽然女性面临更大的骨量减少风险,但男性同样会受到影响。骨量减少时并没有特殊症状,只是骨质变薄了,当然骨折风险也会随之增大。如果不是进行了骨密度测定,偶然摔倒后的骨折可能才是最初的线索,提示骨头已经从低骨量发展到骨质疏松症的程度了。
如何识别?
骨密度低于正常水平,但尚未达到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这时就被称为低骨量。最好的诊断方法是利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骨密度。
如何预防?
*饮食中应富含有助骨形成的营养物质,如足够的蛋白质、富含异黄酮类的食物。
*钙对于提高骨密度至关重要,而维生素D则是帮助机体吸收钙的关键。除了从饮食中获取,高危人群还需要利用药物来补充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钙每日总摄入量应达到800~1200毫克,维生素D每日应补充400~600国际单位)。我
标签:
杂谈 |
每年一到冬天,各地的媒体上都会看到类似这样的报道——糖尿病患者××因使用取暖器不当引起足部烫伤,又因为治疗不积极而发展为糖尿病足病。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并不少见,糖尿病足病已经成为我国非创伤性截肢最主要的原因,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糖尿病足部护理的原因。在所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糖尿病足病是相对容易识别、预防比较有效的并发症,尽早识别糖尿病足病高危因素并采取积极对策,至少可使一半以上的糖尿病足病引起的截肢得到避免。我为大家总结了“护足456”,希望能帮助记忆和掌握足部护理的要点。
日常护足要坚持
1.每天用温水洗脚,水温不宜太热或太冷,必要时用手肘测温。
2.洗脚避免用毛刷擦脚,以免皮肤破损。
3.洗净后轻轻用浅色毛巾彻底抹干,特别要注意趾缝之间有无出血和渗液,保持趾间干爽,避免过分用力擦伤皮肤。
4.每天小心检查足部,观察皮肤颜色有无暗红、发紫,有无开裂、水疱,有无胼胝、鸡眼,有无水肿、皮肤干燥,有无湿疹、溃疡及趾间糜烂,有无皮肤温度明显降低,有无趾甲异常等。
足病隐患早预防
1.如皮肤干燥,可选用医用保湿剂或尿素软
标签:
杂谈 |
研究发现,饮食中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摄入较多,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值低,会增加2型糖尿病妇女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其中,饮食中饱和脂肪酸所占比例比多不饱和脂肪酸所占比例越高,发生心脏病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例如,如果一个人饮食中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2∶4,其心脏病发生风险将增加一倍;而如果一个人饮食中两类脂肪酸的比例为4∶2,那么心脏病的发生风险将减半。
——《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
糖尿病通常与血脂紊乱紧密相连,减少饮食中脂肪的摄入是改善血脂紊乱的根本。那么如何减少饮食中的脂肪呢?现在教大家一些方法。
*
*
*
*
*
标签:
杂谈 |
观视觉信号传入大脑并产生反应的时间大概要比嗅觉和味觉快十倍,这也是为什么把色排在五个评判标准的第一位。仅仅是看起来好吃,就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就像望梅止渴一样,即便还没有摄入食物,胰岛素分泌已经开始增加,这也就是常说的早相分泌。因此,大家应该尽量把食材做得好看一些。
闻 嗅觉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退,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约有半数人嗅觉明显下降,有些疾病也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