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2022-11-27 12:34:46)
标签:
觉性 |
【原文】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试译】佛说:富楼那,如你所问,本来清净,为什么会忽然生出山河大地呢?你没有听到佛常宣说的: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吗?“性觉”即是自性觉、觉本身、自觉,自性觉则奇妙而明,而明奇妙即是“本觉”(以觉为本)。(觉(性觉、本觉),是事,是能。明,是相,是所观相。)
富楼那说:是的,世尊,我常听到佛宣说这个法义。
佛说:你将“觉明”(由觉而明)这事,你认为是(理解为):回归自性而明,称之为“觉”?还是认为是:有所不明的东西,被觉知了,故称为“明觉”(觉见不明的它)?
富楼那说:若这个所不明的东西,就是“觉者”的话,那么也就没有所明的了。
佛说:如果没有“所明”的话,那么也就不是有“觉”在了,哪里还存在什么所谓的“明觉”。(所明(现空明相。觉故,所现为空明相)→有所要明的→有所不明的东西(执所,所观为不空明相)。所谓“无所(暗)/有所(暗)”之别,是从有/无“所暗”上来说的,或可说并非是绝对“无所”,而是在于所相的内容之别,即明暗(空有)程度不同,以至性质不同,而成“所空明/所不空明”之别,量变而翻转,故成“有所(暗)/无所(暗)”之别)。若是有所不觉的话,那就是根本没有所不明的东西。
所以,“无明”不是觉的湛明性,必然会有回归自性,即觉而有所明,却妄执有所不明的东西被觉知了,觉出一个非所明的东西,因有所明而对立起所不明的东西。“所不明的东西”是妄立的,那么,“能觉所不明的东西”的“能觉”也就是“妄能”。本来没有所分别执着(无明“妄所”(有异)→无明妄能),猛然间,却出了有所分别执着(有异)了。有此分别故有彼分别,由分别有相而又有虚空“同一”相。有分别生则有分别灭,空不空而发明,则有回归本无同异分别执着的“觉知”。
一一一一
《楞严通议》憨山大师
二示妄依真起,分五:初立一心为迷悟之本: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二双诘二门为生起之因: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诘心真如门】为觉不明称为明觉?【诘心生灭门】
议曰:此两诘妄源以示生起之由也!满慈问如来藏既清净本然,则了无诸相矣!云何于清净界中忽生此物耶?忽生:谓无故而起也!此推车拄壁之问最难措口,若在宗门只消一棒一喝便彻疑情,今教海穷源不得不溯推其始,故世尊婆心乃窾启之;将明妄依真起,故先立一真法界之源以为迷悟之本,特拈常谈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二语,双启二门以诘满慈。谓汝称曰觉曰明,为是觉性本明,不假明而明之称为觉耶?此诘真如门;为是觉性不明,要将明以明之称为明觉耶?此诘生灭门;此世尊立定双关,要引满慈所明一语以为造妄之端耳!佛性有三:谓正因、缘因、了因。天然妙性本自圆成,不借功勋,故名正因。要假知识师缘开发,所谓佛种从缘起,故名缘因。修而后悟,故名了因。此中性觉妙明:正因佛性也!本觉明妙:了因佛性也!以借始觉之功而显本有,盖属修而后成者也!此二佛性总会一心,故双举以立宗本。
三认妄失真: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议曰:佛意要引满慈所明一语以启迷妄之端,而满慈果认生灭之觉;谓若不假明以明此觉者,则但有其明而无所明之觉矣!意要必有所明方为明觉也!
四生灭门中依无明不觉生三细: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先纵夺遣妨】性觉必明,【觉义】妄为明觉,【不觉义】觉非所明,【业相】因明立所,【现相】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转相】
议曰:此示生妄之始也!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此纵辞也!意牒无所明一语,谓若果无所明则无明觉之妄矣!岂不幸哉?下夺之曰:争奈有所则非真觉,无所乃非妄明,若绝无本明又非觉湛明性之真体矣!性觉必明者:谓性觉必定妙明,不须更以明明之;此是本然佛性,当论觉义也!妄为明觉者:谓才动所明之一念,则将本然觉性妙明失之矣!当论不觉义也!觉非所明:若有所明则属无明;此当论三细之“业相”也!以因此妄明之无明,迷覆绝待之真心,遂形对待之所相;此一所字则虚空、世界、众生之相已兆于此,故曰:因明立所;当“现相”也!然所相既已妄立,则对待是形,故将本然寂照妙明之智光转为能见之妄见,故曰:所既妄立,生汝妄能;当“转相”也!三细之相明见于此。
五境界为缘长六粗,分三:初总显六粗: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明全真起妄】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上总出妄相,下正明六粗】如是扰乱相待生劳,【智相】劳久发尘,【相续相】自相浑浊,【执取、计名字相】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业、系苦相,下总结妄相】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议曰:此原倒妄之由以显六粗相也!无同异中炽然成异者:谓一真法界常住真心本无同异之相,以一念妄动则真如随缘而有生灭,遂为不觉成阿赖耶识,由此即有微细三相而六粗已兆,则世界、众生种种差别之相炳然现于藏识之中,是则本无同异而今有之,法尔齐现,故曰:炽然。异彼所异下四句从一所字以拣迷中之同异,将显六粗之相也!所异:即炽然成异,谓无明为能异,世界等为所异;今就异中拣有一法不同所异之世界,乃虚空也!所谓迷妄有虚空。因世界种种差别之异而立虚空为同,以恒一故;以虚空静而世界动,动、静发明则又立一法为无同无异,乃众生也!以众生有色相不同虚空,有知觉不同世界,此则迷中从三细“现相”而有虚空、世界、众生之异相,所谓依空立世界,知觉乃众生;此一念圆具故,下文佛自释之也!如是扰乱下明六粗相也!谓一真法界妙圆心中湛然常寂,今既迷妄而有世界、众生,于虚空中动、静相待,扰乱生劳,劳则妄生分别,当粗中“智相”也!劳久则发尘:劳久当“相续相”也!自相浑浊:所谓自心取自心,当“执取”、“计名字相”也!由是引起尘劳烦恼:业起而苦必随之,当“业”、“系苦相”也!盖因动念一所字,故于本然清净界中妄有山河大地有为迁流之相由是而生起也!起为世界下释上迷中同异之所以:谓上所言同异者,以起而动者为世界,一而静者为虚空,则彼无同异恐滥于真,乃指之曰真有为法是众生也!此上总明由一迷妄遂有三细六粗,以成世界、众生业果之相。下示轮回不断之义,故别说三种相续之所因,四大互生之所以也!
一一一一
镇江玉山沙门守培法师解说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此科文。有四小段。由初至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此牒前问也。自汝常不闻。至宣说斯义。此举昔法也。自佛言。汝称觉明。至则无所明。此验今解也。由佛言。至又非觉湛明性。此显妄因也。性觉者。性中之觉。未起相分也。本觉者。妄觉之本。已起相分也。其觉虽一。时处不同。故分性本也。性觉无所缘之相。以妙体彰明。故曰妙明。本觉以妙体而为所明之相。故曰明妙。性觉妙明。谓能明之心不可思议。本觉明妙。谓所明之境不可思议。此灵知之心。知于自体。则名为觉。故下云。有所非觉。知于外相。则名为明。故下云。无所非明。觉明虽二。体即是一。众生不知。以明明觉。或以觉觉明。皆成妄因也。为复性明。称名为觉。此问以明为明觉也。为觉不明。称为明觉。此问以不明为明觉也。满慈答曰。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满慈不了迷情。故同众生。以有明为觉。不以无明为觉也。殊不知有明正是无明之妄本耶。又明者。有有所明。有无所明。且不知满慈所云之明。指何明而言。故再问云。汝言明觉。此明觉为有处所而明耶。为无处所而明耶。若无所明。则同不明。成无明之觉。故曰。无所非明。若有所明。则同外物。不名觉义。故曰。有所非觉。如是有所明。无所明。二俱不成。若云无明。则同暗昧。又非觉湛明性。有明无明。义皆不成。此明妙觉明性。离诸名相。不可思议。而显满慈妄称明觉。由此一念之差。世界众生。皆从此起。若问山河大地云何发生。即问汝明觉云何而起。了得明觉起处。即了得山河大地起处矣。
二迷己为物。为成妄之缘。二。初迷真。二成妄。今初。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性觉必明者。明即觉。觉即明。觉明一体。本无是非也。妄为明觉者。妄谓觉是所明也。所明既立。则是非生矣。以不知觉外无明。而于明外立觉。故曰妄也。言到妙觉明性。不但凡小无开口处。即三世诸佛亦无开口处。以举心即错。动念即乖故。满慈不解此义。信口而答。故被佛诃为妄为明觉也。须知此错。不在觉明明觉之颠倒。而在明外有觉。觉外有明。明觉对待。皆成妄也。有觉即明。明即觉。觉外无明。明外无觉。绝待圆融。谓觉明为是。明觉为非。实不知明觉觉明。皆不免是非也。佛说性觉必明。不落是非。善解者。要得义亡言。若执佛言为是。亦成法病。祈善思之。

加载中…